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理直氣平:勇於改變才會進步》編輯推薦:品格力、學習力、競爭力、溝通力、生命力,如何養成?台灣教育家洪蘭為您闡述育兒之道,台灣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專業與常識兼具,理論與實踐並舉,育兒,是科學,更是藝術。
作者簡介
洪蘭,台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台灣首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台灣“教育部”終身學習推展委員會委員。
洪蘭撰寫教育類雜誌專欄,其教育理念與方法紅遍寶島二十年,出版著作一直為台灣家教類暢銷書,曾獲選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此外,還譯介了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書籍四十餘本。
圖書目錄
簡體字版自序
第一章 品格力
1 童蒙養正,受益終生 7
2 林則徐的沉著與膽識 9
3 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11
4 讓孩子一開始就沒有機會走歪路 13
5 受教育越多同理心消失得越快 16
6 計算機世代孩子缺的是規範 18
7 品德教育要大家一起來 21
8 用辣妹宣揚品德、質量、品味 24
9 有了品格其他德行自會出現 26
10 誠信是一切的核心 28
11 心中的尺不可變 30
12 學生需要有楷模 32
13 培植自重自愛的轉機 34
14 志工帶給孩子同理心 36
15 天生我材必有用,化作春泥更護花 38
第二章 學習力
1 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個好老師 43
2 偏鄉更需要好老師 46
3 讓學習彈性不疲乏 49
4 《成績單》:一則抵制分數的故事 51
5 零時體能運動的啟示 54
6 一本書改變了一個孩子 56
7 怎么罰,學問大 59
8 讀報累積辭彙 62
9 一點巧思,無趣變有趣 64
10 用運動提升學習力 67
11 給偏鄉的孩子一個機會吧! 70
12 動腦才能有志竟成 72
13 “窗明几淨”大有關係 74
14 老師不是經師,是人師 76
15 老師是最好的志業 78
16 青春期是閱讀的最好時機 80
17 學習重在思考,不是記憶 83
第三章 競爭力
1 食衣住行處處有創意 87
2 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的元兇 89
3 創意時代的腦力競爭 92
4 不要再截長補短 94
5 讓孩子像大自然的蘋果樹 96
6 用不同的尺衡量不同的孩子 99
7 有國際觀才有競爭力 102
8 先做給人家看 105
9 實做是通往教養的大道 108
10 不會表達就沒有競爭力 110
11 生命自己會找出路 112
12 失敗比不曾試過好 114
13 學生也要敬業 116
14 勇敢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119
15 行動三分財氣 121
16 不知過去,怎知未來 123
第四章 神奇的腦
1 大腦會依外界的刺激改變 127
2 強烈影像的殺傷力 130
3 學習的兩大要件:情緒與動機 133
4 後天的學習可改變先天的設定 137
5 看得見、摸得著的心智結構 139
6 長期受虐會改變大腦結構 142
7 從改變想法來改變心情 144
8 快樂掌握在自己的意念中 146
9 期待可以打敗焦慮 148
10 大腦對“自己人”的差別待遇 150
11 大腦會主動修正認知失調 152
12 判斷力的腦科學實驗 154
13 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156
第五章 溝通力
1 孩子說謊時要感化他 161
2 訓練口語能力從閱讀著手 164
3 用欣賞的眼光看你的孩子 166
4 作文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 170
5 多讀書才寫得出好文章 173
6 作文的基本功 176
7 教育孩子談話的藝術 180
8 請給孩子指出另一條可行之路 182
9 你有沒有在乎過我 184
第六章 生命力
1 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 189
2 鼓勵孩子們做志工 192
3 知足,就會快樂 195
4 做善事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198
5 替學童打開藝術教育的門 200
6 能惜福,就不會有煩惱 202
7 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和成熟 204
8 感恩帶來幸福與滿足 206
9 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 208
10 稱讚與鼓勵go a long way 210
11 參與:一定要在場才會贏 213
12 讓孩子從實做中了解人生的意義 215
13 台灣的生命力在民間 217
文摘
其實品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一個家教良好的孩子走出來是有禮貌的,做事是有質量的,談吐是有品味的。
6 計算機世代孩子缺的是規範
最近參加了幾個有關品德教育的研討會,會中討論最多的是電玩,大人都把它當洪水猛獸,而小孩都愛玩電玩,親子因電玩的觀念不同而衍生出許多管教上的問題來。當孩子很想要而父母堅決不肯時,孩子會忍不住說謊或偷錢,父母會因孩子不聽話而更加嚴厲控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其實,一種遊戲這么吸引孩子,硬禁是禁不掉的,更何況研究發現,打電玩對大腦的反應速度有幫助,只要不是色情或暴力的遊戲,適度地玩一下是可以的。
人的大腦會不停地因為外界環境的需求而調整內部的組織,盲人的視覺皮質沒有用到,因此會被徵召去幫助他讀點字。大腦用得多的,在大腦中占的區塊大,不用的,會被別人借去用,甚至只要把眼睛蒙上五天,我們的視覺皮質就會被挪去幫忙處理觸覺和聽覺的訊息。大腦的機動性讓我們驚訝,也明白沒有坊間說的“人只有用到百分之十大腦”這回事。大腦是每天都在動,努力使自己在演化上更占優勢、更成功,絕對不可能讓百分之九十的細胞閒閒沒事幹。
認知神經科學家看到這一些打電玩、在網路上長大的Y世代孩子(社會學上,一九四六至一九六四年出生的叫嬰兒潮,一九六四至一九七六年生的叫x世代,一九七七至一九九七年生的叫Y世代),發現他們的大腦已經跟我們不一樣了,他們每天快速地在網上瀏覽大量的訊息,使他們判斷螢幕上隨機出現的幾何圖形的速度比我們快,他們在網路上尋找所需信息的速度比我們快且準,他們從一個作業切換到另一個作業的速度也比我們快。我們必須一心一用,他們可以一心多用,我們如果一邊看電視一邊說話,我們會說錯話,把電視上的字嵌到本來要講的話中去說錯,他們比較不會。
因為網路的訊息是實時的,他們這一代已不耐煩久等,凡事要立即見效。這是為什麼Y世代的孩子常常同時開著兩部計算機,一部上網搜尋信息,另一部下載所要的信息。
看到實驗報告後,我們知道現在的教育方式非改不可。假如他們習慣了快速的網路閱讀、快速求證(麥可·傑克遜猝死的訊息一出,我兒子立刻上網求證,看了各國的新聞社網站後,臉色沉重地出來說麥可·傑克遜真的死了),我們怎么可以再用在課堂中一個字一個字念的上課方式去滿足他的求知慾呢?一個會上網的孩子會不停地在網路上學新的東西,父母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看到,他們對著螢幕的眼神是熱切的,而對著黑板的眼神是無奈的。因此學校教育的方式要改,父母教養的方式也要改,不能用十九世紀的理念去教二十一世紀的孩子。
大環境改變了,社會對孩子的需求也不同了,二十一世紀的孩子知識上不用我們操心,他們有心要學,可以學得很快。父母要教他們的是自製和自律,Y世代孩子缺的不是刺激而是規範,而規範要從小從生活上做起。其實品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一個家教良好的孩子走出來是有禮貌的,做事是有質量的,談吐是有品味的。
P18-20
序言
一個人會想要寫書,當然是因為他想影響別人。《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我沒有那么偉大,立功,在二十一世紀幾乎是不可能,那么只剩下立言了。其實,我寫這本書也不是為了“三不朽”,而是我看到了一個做老師的責任。
我生在1947年的台灣台北,二次大戰後,大家都很窮,那時沒有電視,電影又看不起,唯一的娛樂是看小說,而家中有的都是舊小說,加上我父親是個讀書人,心中嚮往的是漁樵耕讀、自給自足的生活,他最大的快樂是窗下課子,“子”當然是我們幾個大一點的孩子(到我妹妹時代,爸已太老管不動了)。他教我們讀《古文觀止》,裡面是各朝各代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自己嘴裡常說“非梧桐不棲,非廉泉不飲”,人要“擇善固執”,又告訴我們“賊祿不可養親”,來路不明的錢不可以拿,家中客廳掛的是《左傳》顏躅說齊王的“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反璞,終身不辱”。在這種情況下長大,我的價值觀自然比別人嚴謹了一點,每做一件事會先想一想,會不會給父母丟臉,讓家門蒙羞。
1969年我大學畢業,很幸運申請到獎學金,得以去美國留學。在美國時,正碰上越戰打得如火如茶,看到美國的大學生挑戰傳統的價值觀:反戰、燒國旗、性解放。但是也看到推翻了原來的價值觀後,因沒有一個新的理念去取代,年輕人變得很迷惘,很彷徨,對事情無法判斷是非,對人生也不知何去何從,因此很多人走上吸食大麻或毒品的路。我看到年輕人對越戰歸來的大兵吐口水,在公車上也不讓座,我好生驚訝,因為這些缺手缺腳的傷兵是為國犧牲的,他們即使要怪也應該怪政府的政策不對,不該出兵,怎么把錯怪到跟他們年齡差不多的同胞身上了呢?這些大學生的理智和同理心到哪去了?
我這才了解原來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它改變人的潛在力量,能使每個人發揮最大的潛能,文化被破壞後,留下來的是心靈的黑洞,人生的空虛。當一個觀念瓦解,卻沒有新的觀念起來替代它時,它帶走的是生活的目標和生命的意義。當年輕人把一切傳統都當作邪惡,卻沒有人告訴他,你不該期待生命要給你什麼,你應該反思你對生命能有什麼貢獻時,他會迷失。我開始想每天逼著我爬起來去實驗室工作的文化是什麼?最後發現它就是我父親在我小時候灌輸我的那個“人只要活著就要勞動,做有意義的事”,人要感恩,因為“一日所需,百工為之”,真正的快樂是當別人跟你一起快樂的時候,自己享福時,不要忘了造福別人,以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這種很傳統的中國士大夫價值觀。
1992年我回台灣教書後,發現台灣很多年輕人也跟我在美國校園裡看到的那群大學生一樣,解嚴了,束縛解開了,自由了,沒有人管你了,但是你該做什麼才好呢?很多孩子因此去試各種匪夷所思的事來挑戰大人的底線,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不好的行為會改變他的大腦,因為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就像很多學生覺得拉K沒關係,結果膀胱壞掉,終身包著尿片。人生有許多事是不能逆轉的,再回頭真的已是百年身了。所以我開始把一些所看到的不正確觀念和行為寫在專欄和報紙上提醒孩子,更把在實驗室中有關大腦的正確知識傳出去。這些專欄文章集結起來,就是現在要出版的這本書。
大陸和台灣分隔了六十多年,語彙用詞有一些不一樣了,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還是一樣的,尤其只要是人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這四個核心價值觀是不會變的。孩子要在社會上立足,他必須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對年輕人說教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在他的心被某樣東西觸動時,立刻教導他,他才聽的進去,但是心何時會被觸動,我們卻無法預期,因此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把書準備好,一旦想看時,就有。
我很高興這本書要出大陸簡體字版,希望我父親傳給我的一些中國的做人做事道理,加上我在美國教了22年書所體驗到的西方教養方式,能對目前中國的年輕人有所幫助,使他們的人生更圓滿,生命更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