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史學

在理想化觀念下研究歷史的科學

所謂“理想化”,非與先驗論同一指謂,亦與完美化內涵有別,更非簡化、忽略、猜想和假設。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呈負相關關係。現實客體內涵多而外延少,科學認知對象內涵少而外延多,“理想化”就是減內涵亦即增外延,如同變前者為後者的加工器和翻譯機。理想史學由理想狀態和理想實驗兩部分組成。在理想狀態中,理想史學將賦予歷史量 賦予理想點 。在理想實驗裡,理想史學用表征歷史量表征理想點的運動軌跡。

經驗主義以現象為中心,內涵多而外延少;理想狀態以理想量為本位,內涵少而外延多。換言之,經驗主義研究若比雕版印刷之雕版,理想狀態思想則如活字印刷之活字。 因而理想史學必須通過定義和詮釋,建立一套與經驗主義研究不同的語言(術語)體系。 歷史量的定義,必須以客觀存在為前提,必須以內涵單一為標準 。“忽略次要因素和過程,只考慮起決定作用的主要因素” 僅是理想化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因而認為理想化就是忽略、簡化或是分解的想法都是非常膚淺的。由於學科特點的不同 ,理想史學的語言體系亦不與其它學科相同。總之,理想史學研究必須以建成一套與經驗主義研究不同的、與其它學科不同的語言體系為前提,馬克斯•韋伯失之於前 、物理主義史學失之於後 、早期實證主義失之前後。

理想化模式小內涵、大外延之特點,可以將社會科學,也就是歷史學,包括旗下之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軍事學和社會學,改造成為與近代自然科學一樣的,精確、普適、客觀、必然的,真正的科學。理想史學,或稱理想歷史學,其學術價值即在於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