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1961年底,為貫徹高教部關於編寫文科教材的精神,在上海召開了外國史學史教材編寫會議。出席的有北京大學的張芝聯、武漢大學的吳於廑、南京大學的蔣孟引和王繩祖、中山大學的蔣相澤、杭州大學的沈煉之、華東師大的王養沖和郭聖銘、復旦大學的耿淡如、田汝康和金重遠等人。會議對當代西方各種史學流派的形成和發展作了討論,並一致認為外國史學史應列入高校歷史系的教學計畫,還決定由耿淡如先生主持編寫《外國史學史》,由田汝康先生負責編譯西方史學流派的資料。前一工作由於耿淡如先生不久即身患重病,無法進行。而資料的翻譯在上海市高教局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參加工作的各位先生的努力下,到1964年已基本完成。正當文稿基本就緒、準備送出版社的時候,“文化大革命”已是鋪天蓋地而來,這部書稿從此即被束之高閣,一拖就是十幾年。
打倒“四人幫”後,我們在復旦大學資料室經過一番搜尋,總算找到了倖存的文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又重新把它列入出版計畫。爾後,由金重遠對譯文重新進行了全面的校訂,並補譯了新的文章多篇,現在終於呈獻在讀者面前了。
西方史學流派名目繁多,著作浩如煙海,雖然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也職能擇其有代表性者加以介紹,決不圖全,事實上也無法圖全。有的史學家還夠不上稱為流派,而只是以某個領域或某種觀點的代表聞名,我們也作了一些介紹,這對更多地了解西方史學思想可能有所裨益。國外的各種史學流派都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要明確區分它們有時顯得非常困難,所以為方便起見,編者將它們按國別排列,大體上又有個時間順序,這樣看上去倒可能清楚些。
十年浩劫後,人事已非,早先參加翻譯的王造時、雷海宗、陳銓三先生均已故世,我們謹向他們表示悼念。雷海宗先生曾為本書翻譯施本格勒《西方的沒落》中的一章,由於該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所以只好割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