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根據海軍紀錄,班布里奇號在1920年已出售予費城一商人拆解。然而到1942年,有相片顯示班布里奇號被改裝為載客快艇。快艇仍保留著驅逐艦的高昂艦艏,而其確實拆解日期已不得而知。
由於沒有先例可循,班布里奇級的官方設計整體是以魚雷艇為藍本,在前甲板增設一座艦橋。2門3吋/50火炮分別安裝在艦橋及艦艉指揮塔,艦橋指揮塔左右開孔,各安裝1門6磅炮,餘下3門6磅炮則置於艦體中央及艦艉。艦體中央為4支煙囪(連線4座鍋爐),以2支為一組前後區隔排列(每2座鍋爐連線1座輪機),而每組煙囪中間各設1座魚雷發射管。艦橋的重量使本艦航速有所限制,最終無法突破30級。
美國國會將班布里奇級的建造契約,分給六間私營公司,包括納菲爾-利維船舶和引擎製造公司(NeafieandLevyShipandEngineBuildingCompany,dd-1至DD-3)、威廉·特里格公司造船公司(WilliamR.TriggCompany,DD-4至DD-5)、夏蘭·荷令斯威鋼鐵廠(Harlan&HollingsworthCompany,DD-6至DD-7)、霍河造船廠(DD-8至DD-9)、聯合鋼鐵廠(DD-10至DD-12)及燃氣輪機及發電公司(GasEngineandPowerCompany,DD-13)。
性能數據
13艘軍艦並沒有全數跟從官方的設計,而且在細級上各有千秋。班布里奇號(DD-1)、巴里號(DD-2)、昌西號(DD-3)、戴爾號(DD-4)、迪凱特號(DD-5)、保羅·瓊斯號(DD-10)、培里號(DD-11)、普雷貝爾號(DD-12)及斯圖爾特號(DD-13)均採用官方設計。非官方設計的驅逐艦,全部均有“龜背”狀的前部甲板,以連線艦艏與艦橋。霍河建造的羅倫斯號(DD-8)及麥克多諾號(DD-9),4支煙囪全部緊密排列,建成後因無法安裝2門3吋炮,而改為安裝2門6磅炮,並在艦身額外加裝1門6磅炮(共7門);夏蘭·荷令斯威建造的霍普金斯號(DD-6)與赫爾號(DD-7)的煙囪則較高,前部甲板較矮,共裝有6門6磅炮。
迪凱特號採用官方設計建造。相中可見艦體煙囪以2支為一組前後分別排列。艦艉指揮搭上裝有1門3吋火炮,而艦艏艦橋的3吋炮則被帆布掩蓋。相中艦橋與第一支煙囪中間,為指向左舷的6磅炮,至於另1門6磅炮則指向右舷。相片較難看到的是每組煙囪中間的魚雷發射管,以及置於第二支煙囪後、第三支煙囪前及第四支煙囪後(艦艉指揮搭前方)的3門6磅炮。
羅倫斯號是由霍河造船廠建造,擁有霍河獨特的私人設計特徵。首先,艦身的4支煙囪平排並列,而沒有按組分列。艦艏與艦橋之間的甲板並不平直,而是以“龜背”狀方式連線。此種艦艏設計在當時的歐洲海軍非常流行。由於設計失誤,艦艏指揮塔上方無法安裝3吋炮,而要改裝6磅炮。“龜背”甲板末段(相中有水兵站立的木梯右方)可見艦橋右舷的6磅炮,此時因便於收藏而指向前方。
赫爾號由夏蘭·荷令斯威建造,其特徵又稍有不同。首先,赫爾號的煙囪配置雖跟從官方設計,但較之為高。前部甲板採用“龜背”設計,而且前甲板整體明顯較矮。艦艏指揮塔安裝了3吋炮,而其下方的開口則為6磅炮。艦體後方裝有4門6磅炮,比官方設計多1門。
服役事件
13艘班布里奇級俱於1899年開始建造,在1902年至1903年間陸續服役。不久這批驅逐艦組成海軍首批魚雷戰隊(TorpedoFlotila),分別在亞洲艦隊及大西洋艦隊服役。服役期間,海軍意外發現班布里奇級的巡航能力遠超估計之外,由舊金山到巴拿馬運河中途只需補煤一次,航行順利的話更無需補煤,只是期間不能作高速巡航。這為日後海軍設計驅逐艦設下標準。
總體評價
雖然班布里奇級的性能在1910年代早已過時,部分軍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被派往大西洋及地中海護航商船,其中昌西號在直布羅陀因撞船意外沉沒,成為班布里奇級惟一折損的軍艦。戰後餘下的12艘班布里奇級,全數被海軍出售予商人拆解,但最終拆解時間未明,部分軍艦在拆解前曾改裝為各種商業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