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

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

《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範圍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和肇慶9市為主體,輻射環珠三角,並將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相關內容納入規劃,規劃期至2020年。本《規劃》制定的依據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決定》及《關於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指導意見》等。

作品前言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結構和格局的重大調整。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珠三角)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進一步發展既面臨產業集中在價值鏈低端、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整體競爭力不強等現實問題,也面臨內生動力顯著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明顯提高的有利條件,以及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國際產業和技術轉移不斷推進、世界新一輪技術和產業革命等歷史性機遇。加快推進珠三角產業布局一體化,既是珠三角優勢互補、凝聚合力、率先轉型、增創新優勢,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現實需要和必然選擇,也是進一步發揮珠三角對全省經濟發展的先行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我省經濟特別是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戰略舉措。

根據國務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未來一段時期,珠三角產業發展的定位是: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建設自主創新高地,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遊和創新中心。《規劃綱要》要求,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珠三角要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率先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粵發〔2008〕7號)明確提出了建設“珠三角現代產業核心區”的構想,要求珠三角各市按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要求,統籌區域內產業發展規劃、定位和重點,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把珠三角建設成為核心競爭力強、高端產業集聚、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帶動全省、輻射華南的現代產業示範區。

按照《規劃綱要》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從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制定和實施《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範圍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和肇慶9市為主體,輻射環珠三角,並將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相關內容納入規劃,規劃期至2020年。本《規劃》制定的依據主要是《規劃綱要》、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決定》(粵發〔2009〕10號)及《關於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指導意見》(粵府辦〔2009〕38號)等。

主要內容

一、珠三角產業發展環境與現狀

(一)國際環境。

國際金融危機促使西方已開發國家更加注重經濟平衡增長模式,使出口導向型國家穩定出口難度明顯加大。西方已開發國家反思過度“虛擬化”的發展模式,出現了“再工業化”和重歸實體經濟的發展趨勢。能源、氣候和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博弈新焦點,西方已開發國家紛紛作出跨越國際金融危機的先導性戰略安排,大力開發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技術,在率先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和發展知識經濟後,又掀起了發展綠色能源科技與低碳經濟的浪潮。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重新籌劃其研發、投資、貿易、生產、服務、融資、人才等經濟活動,國際產業和技術轉移出現新變化。產業融合化、服務業知識化、製造業服務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國際產業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

這些變化,必將對珠三角參與全球競爭和世界產業分工產生重大影響。珠三角要實現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就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改變過去主要靠拼資源拼環境的發展老路,加強自主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的創造力和競爭力,努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國內環境。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整體經濟及區域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近年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家更加注重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成長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動向內外需協調拉動轉變。

與此同時,國家把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相繼批准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從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到北部灣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再到黃河三角洲地區,我國正逐步形成新的區域經濟版圖,呈現百舸爭流的區域競爭新局面。不進則退,慢進也退。珠三角要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爭當科學發展的排頭兵,有賴於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布局一體化的加速推進,以聚集區域內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強大動力。

(三)產業布局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過去三十年,珠三角堅持改革開放,快速實現了以工業化為主體的經濟騰飛,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近年來,珠三角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正逐步改變長期以來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為主的產業結構,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產業集群逐步發展壯大,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配套體系逐漸完善,以特色產業為基礎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已成為推動珠三角乃至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珠三角製造業總體上呈現出“兩走廊、多基地”的發展格局,形成了珠江口東岸的電子信息產業和珠江口西岸的優勢傳統產業走廊,以及各具特色的裝備、汽車、石化、船舶製造等產業基地,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四市製造業產值占珠三角的80%.服務業總體呈現以廣州、深圳為核心,多點集聚發展態勢,兩個核心城市服務業產值占珠三角的60%.現代農業總體呈現非均衡分布狀態,廣州、肇慶、佛山、江門、惠州等地農業產值占珠三角的85%以上。三次產業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度日益提高,分工協作體系初步形成。城市之間競合關係逐步確立,初步形成了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

但是,由於缺乏統籌規劃,目前,珠三角產業的結構性矛盾日漸凸顯:一是各自為戰的經濟發展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變,以行政區劃為特徵的經濟形態有待進一步打破,爭資源搶項目現象仍大量存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資源浪費比較嚴重。二是產業布局比較分散,經濟集聚效應不明顯;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產業協同效應不強,整體競爭力不高。三是產業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結構趨同,同質化競爭比較激烈。四是自主創新支撐和引領發展能力不強,技術和市場對外依存度過高。五是污染比較嚴重,環境約束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挑戰。總體上,珠三角仍面臨著由行政區劃經濟向基於產業分工協作的區域經濟轉變的艱巨任務。

二、總體思路與目標

推進珠三角產業布局一體化,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強化市場導向功能,打破行政體制機制障礙,整合資源、集約發展,構建特色突出、錯位發展,分工協作、互補互促,空間集聚、布局最佳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實現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提高珠三角區域整體競爭力。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規劃、市場主導,政府推動、高端發展,引導增量、最佳化存量,促進資源向優勢地區和重點產業集聚,以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引領,以先進制造業、優勢傳統產業及現代農業為基礎,形成空間集聚、產業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協作、合理高效的產業一體化空間布局,把珠三角建設成為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成為帶動粵東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

(二)基本原則。

重點帶動原則。堅持以“點”帶“面”,明確核心城市和三大經濟圈產業發展定位,突出抓好核心城市和區域重點產業發展,形成核心突出、支撐力強、輻射面廣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促進區域產業加快發展。

融合發展原則。堅持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加強產業橫向錯位融合、縱向分工協作,加快製造業與服務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農業與非農產業相融合,推進珠三角與港澳地區產業相融合,實現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和競爭力明顯提升。

統籌兼顧原則。堅持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短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統籌協調城市與城市、存量與增量、供給與需求、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推進區域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體制創新原則。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協調和保障機制,破除行政和市場壁壘,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為產業布局一體化提供制度保障。

(三)主要目標。

——優勢產業集聚:優勢產業跨行政區劃空間集聚,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和優勢產業集群。到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7%;到2015年,以上兩個比重分別達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兩個比重分別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導產業。

——產業分工合理:形成基於產業鏈的專業化分工和產業化協作體系,圍繞大企業、大項目的上下游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區域布局協調:形成各市、各經濟圈之間產業整體融合、錯位關聯、互補互促、合理競爭、共生共榮的產業空間布局,區域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

——資源配置高效: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資源要素實現無障礙流動,配置效率明顯提升。到2012年,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55萬元/人,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的GDP產出達到4.75億元/平方公里;到2015年,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65萬元/人,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的GDP產出達到5.6億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到100萬元/人,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的GDP產出提高到6.6億元/平方公里。

——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自主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明顯提升,確立以自主創新為依託的產業競爭新優勢,實現從“參與全球分工”到“整合全球資源”的轉變。

——生態環境最佳化:能耗水平顯著下降,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12年,萬元GDP能耗下降為0.63噸標準煤;到2015年,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6噸標準煤以下;到2020年,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57噸標準煤以下。區域產業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具體見附表一。

三、產業發展重點

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優先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等5大領域30個重點產業,構建布局一體化的珠三角地區“530”產業體系。具體見附表二。

(一)現代服務業。

以知識化和高端化為取向,全面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定》,加強合作和引進,引導現代服務業向中心城市集聚,大力發展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專業服務、教育服務、會展服務、流通服務、外包服務、旅遊服務及文化創意等產業,加快總部經濟發展,推進商業模式創新,把珠三角建設成為國際航運、物流、信息、貿易、會展、旅遊和創新中心,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高端服務業基地。

1.金融服務。加快建設現代金融市場體系,積極發展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探索推進離岸金融市場建設,推進文化產權交易、遠期商品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場建設。建立多樣化、比較完善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省屬金融控股公司,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企業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專業保險公司等地方金融機構(組織),推動各類股權(產業)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發展。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後援服務產業和金融信息服務業。積極開展金融業務創新,探索金融企業綜合經營,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開展科技金融創新,大力發展私人銀行、消費金融業務。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推進深交所和港交所的互聯互通,探索粵港合作開展商品期貨市場交易,穩健創新三地人民幣業務,繼續降低港澳資金融機構進入廣東門檻,探索推動金融從業人員資格互認工作和加強人才交流。

2.信息服務。最佳化提升信息傳輸服務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寬頻無線接入、近距離無線互聯及物聯網關鍵技術,推進基礎通信網、套用網和射頻感應網的融合,先行發展下一代網際網路;促進影視娛樂和互動性多媒體等數字內容服務業發展,建設基礎資料庫、數據資源服務中心和網路數據中心,發展信息資源增值服務業;推進電信網、網際網路與廣電網“三網融合”,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移動商務;擴大軟體網路化服務,發展“雲計算”服務,構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和新興信息網路系統,引領新一代網路經濟發展。

3.專業服務。突出發展科技服務業,重點培育節能環保、科技諮詢、技術貿易、智慧財產權、科技孵化、科技風險投資等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針對企業和個人的管理、法律、會計、審計、稅務、評估、諮詢、廣告、智慧財產權、就業和勞務、公共關係、經紀代理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業。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輻射全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

4.教育服務。重點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點舉辦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努力建成全省職業技術教育的核心地帶和南方重要職業教育基地,積極開展技能培養培訓和技能鑑定,培養高素質的套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積極推進粵港澳教育服務合作,促進珠三角教育服務與國際接軌。

5.會展服務。以國際化為導向,重點發展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會展,打造國際會展品牌。以專業化為導向,依託優勢產業,鼓勵發展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會展。重點扶持電子、通信設備、家電、陶瓷建材、珠寶、家具、服裝、家用紡織品、花卉等專業會展品牌。以促進投資貿易為導向,依託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積極發展一批地方會展,培育區域品牌。大力發展為會展業提供專門服務和配套的專業服務業。

6.流通服務。積極推進物流服務專業化、社會化,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打造一批現代化物流園區和物流樞紐,發展各類物流和配送分撥中心,著力發展國際採購、國際中轉、國際分撥及國際配送業務。推進市場組織、經營方式和管理創新,依託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一批大型中高級專業批發市場;鼓勵和規範發展大宗商品網上交易,加快形成大宗商品“廣東價格”。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推動流通企業規模化、網路化、品牌化發展,推進商業模式和業態創新,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積極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餐飲等流通服務業,大力提升小城鎮流通服務業水平,完善社區和農村流通網路。

7.外包服務。提升企業接包能力和質量,建立基於信息技術和網路的服務外包體系。積極發展軟體開發、軟體測試、套用管理、設備託管、技術培訓、信息安全等信息技術外包(ITO)和研發設計、金融結算、財務處理、跨國採購、客戶服務、呼叫中心、人力資源管理等商務流程外包(BPO)業務,以發展高附加值的服務外包為重點,大力發展離岸服務外包市場,打造離岸外包交易中心。

8.旅遊服務。建設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構建區域旅遊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區域旅遊資源,完善區域旅遊接待服務設施,促進粵港澳旅遊服務融合,重點發展都市旅遊、商務會展旅遊,把珠三角打造成為國際重要的都市旅遊和商務休閒目的地、重要的國際遊客集散中心。鼓勵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旅遊、生態農業旅遊和醫療保健旅遊等。

9.文化創意。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力培育一批創意產業集群,建設珠三角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工業設計、時尚設計、建築與規劃設計、動漫遊戲開發、新聞出版創意、廣播電影電視及音像製作、廣告與諮詢策劃、文藝創作與表演等。深化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合作,以深圳文博會、港澳文化創意會展和動漫博覽會(東莞)為推廣平台,共同打造“亞洲創意中心”品牌。

(二)先進制造業。

做強做大以裝備製造業和大石化、精品鋼鐵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交通及海洋裝備、通信設備、電力設備、通用和專用設備、石油化工、鋼鐵等產業,將珠三角打造成為世界級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製造產業基地。

10.交通及海洋裝備製造。以低排放和創建自主品牌為導向,發展以汽車為主的整車及零配件行業。突破汽車節能、車用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子控制集成等關鍵技術,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自主品牌汽車研發和產業化。積極發展船舶製造及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機、海洋工程裝備、港口物流機械等製造業,延伸產業鏈,發展大型鑄鍛件等配套產業,支持發展遊艇製造及零配件產業。通過大型企業的引入及本土企業的培育,發展軌道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

11.通信設備製造。以智慧型化、集成化為導向,重點發展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設備、全球衛星導航設備,以及北斗星系統、智慧型交換系統、通信核心網系統、綜合接入系統、智慧型終端等,強化國家通信設備製造業中心地位,建成在全球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通信產業基地,重點打造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產業基地和數字集群通信產業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