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博士,主任編輯。生於河南信陽,曾先後學習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和政治社會學。
2002年通過首屆全國統一司法考試,擁有法律職業資格。
2007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深造,2010年獲法學(政治社會學專業)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問題。
現供職於人民日報社。
榮譽
2008年獲“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導先進個人”稱號關於表彰全國新聞單位抗震救災宣傳報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團結奮鬥,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偉大鬥爭,取得了重大階段性勝利。
新聞宣傳戰線按照中央的要求,緊急動員、迅速行動,把抗震救災宣傳報導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努力增強宣傳報導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唱響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主旋律,展現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展現了廣大幹部民眾、解放軍官兵、公安幹警和各行各業團結奮鬥、抗震救災的感人事跡,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為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廣大新聞工作者以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熱愛和忠誠,積極投身於抗震救災報導工作,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奮戰,為抗震救災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展示了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湧現了許多先進典型。
為表彰先進,中央宣傳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聯合作出表彰決定,授予人民日報總編室等41個集體“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授予王賜江等143位同志“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導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全國新聞戰線各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榜樣,發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認真總結抗震救災宣傳報導經驗,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做好抗震救災宣傳,做好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宣傳,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宣傳,營造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良好輿論氛圍。
中央宣傳部
中央外宣辦
國家廣電總局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中國記協
2008年7月1日
作品
發表時評、論文和調查報告百餘篇出版專著《衝突與治理:中國群體性事件考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論文如下:
——青縣“村代會常任制”與中牟縣“家庭聯戶代表制”比較分析
《東南學術》2009年第4期(總第212期)
《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2期(總第187期)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0年第17期(總第293期)
——對三起非正常死亡個案演變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分析
《領導者》2010年8月(總第35期)
《長江論壇》2010年第4期(總第103期)
——廣東“烏坎事件”啟示
《學術前沿》2012年第2期(總第2期)
杜志淳主編:《中國社會公共安全研究報告》第二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
專著簡介
《衝突與治理:中國群體性事件考察分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主要採用實證研究方法,對中國群體性事件進行考察和比較分析,歸納其異同,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演變規律和處置策略。作者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群體性事件呈“易發”、“多發”態勢,其中2004年四川“漢源事件”、2008年貴州“甕安事件”和2011年廣東“烏坎事件”頗具“標本意義”。從驅動力量上看,群體性事件分為“利益表達”、“不滿宣洩”和“價值追求”三大類,可在“集體行動”和“集群行為”兩種學理視角下予以觀照。源於西方的社會衝突理論,並不能完全涵蓋中國複雜多變的群體性事件現實。尤其是那些由不特定多數人發起、明顯針對黨政機關的體制外活動,亟需在借鑑現有理論資源的基礎上給予更加切合實際的本土化解釋。對於中國群體性事件,應從處置思維、體制變革、操作技術等多個層面著手化解。而尋求社會衝突的治本之策,實現長治久安,則有賴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本書的主要讀者,除了理論工作者和政策研究者外,應是廣大黨政幹部,因為本書探討的問題與他們的工作密切相關。在中國群體性事件高發態勢下,作者的理論觀點和政策見解值得廣大幹部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思考。
這是一部適合各個層面讀者閱讀的書,是一部值得廣大黨政幹部認真研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