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先後於2003年6-12月、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兩次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從事InSAR在城市和礦區沉降方面的套用研究;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赴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從事GPS一機多天線系統軟體研發;2007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Roy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Incoming Fellowship),赴利茲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2009年7-12月、2011年7-10月再次赴英國利茲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教育背景:
2001/07-2007/06:博士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
1997/07-2001/06:學士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測量工程專業。
工作經歷
2009/11 - 至今: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
2007/07 - 2009/10: 廣東工業大學講師。
2011/07 - 2011/10: 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
2009/07 - 2009/12: 英國利茲大學訪問學者。
2007/12 - 2008/11: 英國皇家學會博士後。
2006/12 - 2007/03: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訪問學者。
2005/03 - 2006/03: 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2003/06 - 2003/12: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訪問學者。
主講課程
主講《變形監測與數據處理》、《3S技術集成》、《GPS原理》、《測量程式設計》、《工程測量》等多門本科生課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InSAR技術及其套用、大陸形變與地震周期。其主要研究成果為:以東京地區為例,探討了利用GPS觀測資料改正InSAR對流層延遲誤差的可行性,是國內關於InSAR大氣延遲誤差改正方面最早公開發表的成果之一(Xu et al., 2006);利用InSAR研究了1997年西藏瑪尼Mw7.5級地震的同震形變,得出了瑪尼地震同震形變的不對稱性是由斷層面的傾斜及其傾角變化引起的結論(Wang et al., 2007a);採用ENVISAT/ASAR影像,運用強度圖相關法估計了克什米爾地震震中區域距離向和方位向的同震偏移量,並首次聯合升/降軌偏移量觀測值建立了克什米爾地震的三維同震位移場,是國際上關於克什米爾地震的最早研究成果之一(Wang et al., 2007b);首次利用InSAR獲取了鮮水河斷裂北段的震間形變(Wang et al., 2009);提出了聯合InSAR與GPS建立大尺度地殼運動速度場的方法,在2010年EGU、AGU和2009/2011年InSAR Fringe會議上做口頭報告受到較高評價。
主要貢獻
榮獲廣東工業大學建設學院青年教師授課競賽"十佳授課教師"稱號,主持、參加了十餘項科研項目,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被SCI收錄4篇、EI收錄5篇、ISTP收錄5篇。先後獲得1998-1999年度葉雪安大地測量獎學金、2002-2003年度王之卓創新人才獎、2004年度夏堅白院士測繪事業創業優秀學生獎、2007年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2008年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獎項。
科研項目
1、主持的項目:
[1] 利用InSAR與GPS建立青藏高原中西部地殼運動速度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41104016),2012-2014
[2] InSAR在廣州市地表形變監測中的套用研究,企業委託項目,2011-2012.
[3] InSAR investigation of subsidenc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European Space Agency Category-1 Project (7924),2010-2012
[4] 利用InSAR研究青藏高原東部震間斷層滑動,廣東省自然基金博士啟動項目(8451009001001389),2008-2010
[5] InSAR在礦區地面沉降監測中的套用研究,廣東工業大學博士基金 (073032),2007-2009
[6] InSAR對流層延遲誤差隨機模型及改正算法研究,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測繪基礎研究基金(04-01-08),2005-2006
[7]消除InSAR對流層延遲誤差的模型與算法研究,山東科技大學基礎地理信息與數位化技術山東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S040208),2004-2006
2、參與的項目:
[1]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seismic cycle of major faults or related to lakes loading on the lithosphere: measurement by SAR Interferometry,中歐合作"龍計畫"二期項目 ( 5305),2008-2012
[2] 中國大陸西部地區活動地塊、斷層運動的大地測量反演研究(4057400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6-2008
[3] Seismic cycle in Tibet (China) inferred from InSAR and GPS, European Space Agency Category-1 Project (3392), 2005-2007
[4] InSAR與GPS監測地殼運動的數據融合理論及在活動斷層上的套用研究(NCET-04-0681),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項目,2005-2007
[5] 大地測量反演在川滇地區現今地殼運動及動力學研究中的套用 (40344023),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主任基金,2005
[6] GPS與INSAR數據融合理論與算法的研究,高等學校博士學科基金項目(20030486038),2004-2006
[7] GPS與InSAR數據融合的關鍵技術及其套用研究,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測繪基金項目(1460130424210),2003-2005
[8] 我國天文大地網與GPS2000網聯合平差顧及地殼運動影響的研究,國家基礎測繪項目子課題,2002
[9] 利用GPS和InSAR集成研究中國西部地殼運動,武漢大學創新基金(49725411),2001-2003
學術論文
(SCI收錄:4, EI收錄:5, ISTP收錄:5)
王華、周曉青,雷達干涉測量技術與地震周期監測,地理空間信息,7(3):71-74, 2009。
王華,InSAR大氣延遲誤差分析,地理空間信息,7(2):9-11, 2009。
王華,InSAR數據在提取斷層位置中的套用,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6(2):7-9, 2009。
程璞、許才軍、王華: 2007. InSAR相位解纏算法研究.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7(3):50-55。
許才軍、王華、程鵬飛、張莉:2005a,天文大地網與GPS2000網聯合平差的地殼形變改正研究,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0(1):34-37.(EI收錄)。
許才軍、王華、王江林、葛林林:2005b,基於有向窗的自適應SIGMA中值濾波算法,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30(10):873-876.(EI收錄)。
許才軍、王華,2004,InSAR相位解纏算法比較及誤差分析,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9(1): 67-71。
許才軍,王華,黃勁松,2003a,GPS與INSAR數據融合研究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8: 58-61。
許才軍、王華,2002,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資料聯合反演中國大陸構造變形場,GIS技術及其套用,49-55,成都,四川。
許才軍、李志才、王華,2002,華北地區活動地塊運動時空變化特徵,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2(2):33-40,2002。
獲獎記錄
2008年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7年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
2004年度夏堅白院士測繪事業創業優秀學生獎一等獎。
2002-2003年度王之卓創新人才獎二等獎。
1998-1999年度葉雪安大地測量獎學金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