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王羌特 (公元1615年——公元1680年)伏羌縣(今甘肅甘谷縣)人。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考選拔貢。後授雲南順 府通判。大辦教育。振修文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著小說《孤山再夢》,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珍品。
詳細資訊
王羌特(1615—1680)字冠卿,號笠夫,伏羌人(今甘肅甘谷縣)。工詩,能書,善吟對,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稱。十二歲通《四書》、《孝經》、《春秋》大意,涉獵《五經》,時隴右道王鳴玉聞其名,召見試以對:“綠萍浮碧水”,王即對以“紅日掛蒼天”。對文更奇,王大加讚賞,待酒席間王又出上聯:“懷餅遺親,子不敢食先父。”王羌特對曰:“吐哺下士,公無以國驕人。”王大加稱讚:“真奇童也。”十二歲考取秀才,遠近聞名,但鄉試失敗,僅以文優補廩生。
明崇禎十七年(1644),棄置舉業。清順治四年(164年)復廩。順治五年(1648),考選拔貢生,在縣令趙志抃家教塾一年。順治七年(1650),赴京考職,回鄉後參加鄉試,連五科未中。康熙六年(1667),因伏羌田賦制度積弊日久,糧賦苛重,百姓苦不堪言,有一欽差大臣巡視隴右,王羌特寫成“糧浮於地,賠累難支,懇請開豁,以蘇民命”一文呈交西來欽差大臣,為民請命。轉奏朝廷後,將伏羌田賦批准“去六存四”,共減荒地4178頃,除糧5505石,免銀6760兩。
康熙十年(1671),去京得雲南順寧府通判,分管運糧、河防及農耕。據《伏羌縣誌》載:“是時郡處荒徼,自兵燹後,殘民孑遺,半是蒲蠻,雖有士子,不事通讀。”他到任後,興辦教育,招撫流亡,抑制強暴,發展商務,嘔盡心血,方有起色。
康熙十二年(1674)元月,在保和殿朝見康熙皇帝,帝命在京食俸。時新任雲貴總督鄂善留湖廣籌劃剿滅吳三桂,王羌特奉命從軍效力。當年五月離京抵達荊州,七年之間,往來奔走,艱苦備嘗。
康熙十九年(1680),吳三桂叛亂平定,準備回任時,不幸歿于軍中。
主要作品
王羌特一生懷才不遇,命運坎坷,便發不平之聲於詠嘆,寄人生願望於夢寐,於康熙十五年(1676)在荊州著成《怕猿聞詩》和小說《孤山再夢》,一時輾轉相抄,好評如潮。 《孤山再夢》共二冊,四卷六回,內容敘寫江南姑蘇書生錢雨林和同鄉守財奴的女兒萬宵娘的戀愛故事。錢與萬相識後,由於意外的干擾,萬宵娘一病身亡,錢雨林被迫離鄉,後來錢中舉得官,萬還魂復生,二人結為夫妻。書中人物不多,語言通俗,情節離奇,顯然是受《牡丹亭》和《孤山夢》傳奇的影響。
《孤山再夢》手抄本膾炙人口,流傳達三百餘年,198年始由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稱“此書系罕見之孤本,有幸流傳下來,將為清代小說史的研究,提供又一份珍貴資料。”
清歲貢潘欽岳
有詩《讀<怕猿聞詩集>》記其感受,詩曰:
萬苦千愁紙上堆,閱詩疑見故人來。
荊山有路恨難返,渭水無情逝不回。
佇望身通立異業,詎知命蹇失奇才。
吞聲不忍高聲誦,只怕猿聞也動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