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壤物理與土壤改良,土壤條件與食品安全等。具體講從事的研究方向有土壤基模特性研究;土壤水分運動模型參數、套用條件及套用精度研究;土壤水分養分的時、空耦合關係與調控技術的研究;乾旱地區生物與環境演變及土壤質量變異規律研究;果園土壤質量退化對果品品質影響研究;極端逆境環境條件下土壤物理特性與生物特性關係研究;優質食品和安全食品生產的土壤條件研究;土地退化與國土整治技術體系研究,關中灌區農業生態環境演替規律研究。
工作學習簡歷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就讀於西北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1982年1月至1992年10月留校任教。1992年10月至1996年8月被國家教委公派到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土壤科學系土壤物理與改良教研室攻讀博士學位。從1996年9月至今在西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教。1998年12月破格晉升為教授職稱和博士生導師。從1997年3月至2000年4月擔任過西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科學系副主任、系主任,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擔任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常務副院長。
1998年被陝西省人事廳和教育廳評為"陝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近些年來先後到過日本、俄羅斯、芬蘭、奧地利等國進行學術考察與訪問。
學術情況
教學工作
多年來任資源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土壤學》、《土壤及土地退化與防治》課程教學,碩士研究生的《土壤物理學》、《土壤科學進展》(部分)、《專業俄語》和博士研究生的《土壤物理條件與植物生長關係》、《土壤過程數學模擬》、《土壤科學發展動態》(部分)等課程。歷年的學生綜合測評結果均為優秀。《土壤學》課程於2003年被學校評為精品課程。
參加翻譯和編寫了《土壤物理學概論》、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土壤肥料學》、研究生用《土壤物理研究法》等教材,將在俄留學期間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編寫成《土壤物理問題及解答》一書,用於研究生的《土壤物理》教學之中。
已經指導畢業8名碩士1名博士生,其中8名碩士畢業生均考取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1名畢業博士研究生成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研究所主要學術骨幹。現有13名碩士生和4名博士生在讀。
主持並完成了國家教育部下達的"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農業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課題的研究。
科學研究工作
出國前參加完成了黃土高原旱地土壤保墒措施、陝西省陝南地區低濕田改良及陝西省土壤硫素狀況等課題的研究。在國內諸如《土壤學報》、《土壤通報》等專業刊物發表論文6篇。"陝南地區低濕田改良研究與技術推廣"獲得陝西省農牧廳科技成果3等獎1項(4)和陝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廣2等獎1項(4),還獲陝西省科協優秀論文4等獎1次(2)。
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留學期間,就讀於知名的土壤物理學家Е.В.Шеин教授的門下,完成了土壤固相物理性質和土壤水分移動的數學模型及其套用條件的科學研究。在俄羅斯有關專業刊物、歐洲地學雜誌等發表論文和俄羅斯土壤學會交流論文9篇。博士論文被列寧圖書館、莫斯科大學圖書館、俄羅斯國家文獻微縮中心收藏。
回國後用極為有限的經費的開始籌建土壤物理研究室,完善了土壤科學基本體系,彌補了西部地區土壤科學研究的缺陷。同時考察了黃土高原、新疆、青海和甘肅等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許多地方,依據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生產中存在的急待解決的有關土壤學問題,給自己率領的課題組和研究生隊伍確定了如下明確的研究方向和領域。
(1)黃土地區土壤基本物理特性與分區研究及資料庫建立
利用國際合作項目與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土壤科學系土壤侵蝕院士М.С.Кузнецов合作,對黃土高原侵蝕區的土壤物理性質進行了系統研究,為建立或完善土壤侵蝕預報數學模型奠定了基礎,該資料已在俄羅斯全國土壤學會交流。在此基礎上逐漸不斷積累資料,企圖建立完整的黃土高原土壤資料庫,為區域規劃和土地質量定級與評價以及以後確定農業稅收標準提供科學依據,因此,此項研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2)土壤水分養分的時、空變異規律及耦合關係與調控技術的研究
指導了王夏暉和朱永莉兩名研究生對乾旱與半乾旱地區土壤水分養分時空變異規律進行了研究,依據土壤剖面水分動態變化規律,從空間概念將土壤剖面從上向下依次分為"極度危險層、水分脅迫層和相對穩定層",且得到土壤表層的水分極度危險層的深度和持續的時間隨緯度和土壤質地有明顯的規律性。土壤剖面上養分分布與水分分布嚴重錯位。傳統的施肥習慣和乾旱的氣候特徵,決定了表層0~15左右土壤養分含量顯著高於其它層次5~20倍,但該層次恰恰是土壤水分極度危險層,水分限制作物根系分布比較深,不能有效利用該層養分。研究了土壤水分變化的劇烈強度對養分有效性的影響。提出乾旱地區與濕潤地區不同之處就在於乾旱區必須依土壤水分空間分布為基礎、依水分動態變化規律為依據進行適度深施肥料。從理論上強調在以往注重的水肥數量耦合的基礎上還要實現水肥時空耦合,才能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研究了"孔源"調控旱原土壤水肥技術的機理與理論基礎,改傳統的表層均勻撒施為肥料適度深施和集中使用,減少養分揮發與淋失,實現水肥空間耦合。正在與機械部門配合,研究相應的施肥機械。
(3)長期進行有機培肥過程中土壤質量的演變規律研究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長期定位培肥試驗(26年)基礎上,指導了博士生代萬宏研究了不同培肥處理土壤空氣品質年動態變化規律以及土壤表層CO2釋放規律,得到了表征該過程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參數,豐富了土壤碳循環有關理論,揭示了在高秸稈培肥土壤情況下農作物產量並不很高的原因與機理;指導本科生完成了對長期培肥土壤結構的演變情況以及土壤水分特性曲線的研究;指導碩士研究生邱莉萍對長期培肥土壤剖面上酶的分布狀況進行系統研究。目的是對於長期培肥土壤質量綜合指標的演化情況進行研究,豐富旱地土壤培肥基本理論與技術。
賈宏濤碩士研究生進行了漠境土壤的碳循環的研究工作,探索漠境植被建設的理論基礎和措施體系。
西部地區長期進行著以人糞尿和牲畜廄肥為主的土壤培肥過程,加上該區乾旱氣候特徵,以揭示人為活動與土壤質量關係以及自然環境與土壤質量影響為目的,指導了孫慧敏碩士生進行乾旱地區土壤培肥與氯離子含量關係的研究,初步發現旱地培肥過程中土壤表層氯離子有著緩慢的明顯累積過程,但目前不足以危害大多數作物生長。
(4)逆境土壤生物質量研究
我國西部是乾旱、鹽鹼、侵蝕、風沙極為嚴重的生態逆境區,探求長期的逆境環境條件下土壤生物資源尤其微生物資源秘密,對於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有著重要意義。指導博士研究生來航線同志進行西部鹽鹼土壤中微生物資源研究課題,目的研究在強鹽鹼作用下微生物資源情況,進一步揭示土壤結構體對鹽分分布和微生物分布的影響,已初步發現了在極端鹽鹼土壤中能夠存活的微生物種類,正在進行微生物有關生理生態指標的鑑定。初步發現在土壤結構體內部和表面微生物分布與鹽分積累部位有一定空間錯位,還經進一步證實,將在理論上取得重要進展與突破。
(5)優質食品和安全食品生產的土壤條件
農產品的質量一方面依賴於作物遺傳特性,另一方面也依賴於生長過程中的營養狀況。優質農產品和安全食品生產的首要前提條件是健康的土壤質量。針對當前"瓜不甜,果不香"問題,果業生產的自然優生區卻生產不出優質果品問題,"金黃色"的麥浪逐漸成為"灰黃色"實際問題,從人們健康出發,為應對WTO組織的挑戰,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能力以及減少農民生產投入,提高農民收入等目標出發,確立了"優質農產品和安全食品生產的土壤條件研究"方向。針對渭北果業發展情況,指導李立平碩士生進行了果區土壤營養現狀研究。發現土壤養分不平衡,微量元素嚴重缺乏,土壤乾旱影響了養分移動和有效利用是當前極為普遍的制約果品品質的主要問題。作為楊陵光泰公司的技術顧問,從平衡營養思路出發,指導生產果樹營養液,在全國推廣使用5年多來,在校正果樹缺素症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現在參與陝西省計委下達的"優質小麥生產配套技術研究"工作。
從理論上揭示土壤質量指標與食品優質、安全生產是未來主要研究工作,從理論上弄明白石灰性黃土缺鈣和其它缺素機理。博士研究生孫艷、陳竹君正在進行著這方面研究。
(6)西部泥炭資源利用研究
西部泥炭資源、油頁岩資源、風化煤資源非常豐富,在規模化發展的設施農業和城市綠地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套用前景。套用這些自然資源,研究人造土壤配方,以取代現在常用蛭石作為設施栽培基質。已經研究了陝西北部泥炭油頁岩的基本理化性狀和農業套用評價的研究,與銅川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進行花卉、設施蔬菜栽培基質的研究。3名碩士研究生進行著不同的工作。
以上研究工作在俄羅斯《土壤科學》(俄)和《莫斯科大學學報》(土壤學卷、俄)、歐洲《土壤學報》(英)和《西北農業大學學報》、《植物營養學報》、《土壤通報》《乾旱地區農業研究》、《水土保持學報》等發表論文16篇。
緊密聯繫實際,瞄準學科前沿,明確研究方向,團結協作,多出人才和成果成為課題組的發展宗旨。課題經費不足,申請困難,成為上述工作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