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王琬青原籍紹興,1878年出生於福建。3歲時父親亡故,家在嵊縣的外祖母因雙目失明,思女心切,遂命兒子姚定生接其母女來嵊縣居住。13歲時,又遭母喪。姚定生與我外祖母姐弟情深,乃視之如親女兒,家中聘請教師教她和表弟妹共同讀書。母親聰敏好學,深受表弟妹們愛戴。
姚定生的老師錢問陶,嘉興人,當時在嵊縣任考場老師,攜帶其孫兒錢玠人在身邊攻讀。錢問陶在病危時要求姚定生答應將姚的外甥女許配給他的孫子玠人方可瞑目,姚定生尊重老師的意願當即應允。問陶公逝世後,玠人公扶柩歸里卜葬,服滿後赴嵊縣完婚,一切婚事均由姚家辦理,婚後夫妻回嘉興定居。
母親在其舅父姚定生的長期教養下,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很佩服姚定生為了培養人才而不惜變賣家產資助青年學習的精神。她到錢家後,見到錢氏家族中有些家庭日漸敗落,覺察到這與家庭婦女們缺乏文化教育有關,因而立志創辦女子學校,認為婦女受了文化教育也同樣能為國家做事,並能自食其力不受壓迫。另一方面即使作為家庭主婦,有了文化就能勤儉持家並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母親變賣了自己的妝奩首飾,作為創辦女子學校的獎金。她還親自登門拜訪一些有識之士,請他們協助參加教學工作。當時我父玠人公也幫助教課,而修身課則由我母親自己講授。
女子學校的校舍設立在嘉興城內道前街,最初辦兩個班級,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郊區鄉鎮的學生住宿在學校,家在本城的學生也紛紛要求住在校內,開嘉興女子求學風氣之先。這期間,母親結識了先烈秋瑾,她常到女校來,兩人的思想甚為合契,這也使母親不斷受到鼓勵,增強她辦學的決心和信心。後來學校各方面都漸趨完善,井井有序,許多家庭都要求將女兒送來上學,班級也逐漸增多,原有的校舍不敷套用。嘉興縣當局鑒於該校辦學的成績,決定撥款建造校舍,並同意改名為縣立女校,由母親任校長。在擴建校舍時,她親自與泥木工師傅協商設計施工,將學校大門設在集賢街(即今少年路),後門設在道前街。學校對教師要求為人嚴謹、德才兼備。附設幼稚園一班,國小四年畢業後又加設兩年補習班,學生們都能嚴守紀律。母親對我們三個女兒要求更嚴,如果犯了和同學們同樣的錯誤,則要受到加重的訓罰。學生們的家庭經濟條件雖然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上都同樣節儉樸實,相互之間團結友愛。有些學生經濟困難,可享受免費照顧;有少數學生經濟十分困難的,學校組織同學們做手工刺繡花邊義賣,所得收入用以資助這些學生。在這種氣氛里,學生們感到如在一個大家庭中生活、學習,充滿著友情和溫暖。母親還很重視學生的體育鍛鍊,每年舉行一次規模較大的運動會。這時,家長們都主動來幫助縫製運動服裝等事項。不多幾年,母親辦女學的成績卓著,廣為人們所傳頌。據筆者記憶,孫中山先生曾來嘉興參觀女校,他對全體師生作了演講,並攝影留念,給師生們極大的鼓舞。
在整整20年的過程中,母親克勤克儉,不辭辛勞地以全部精力投入了辦學的事業。後來我父玠人公到北京供職,我們三姐妹相繼畢業於女校而考入北京的學校繼續讀書,家人多次勸母親辭去校長職務去北京團聚,而她老人家卻遲遲未能應允。原來她要等待一位信得過的人來接替她的工作才走。最後,由她的學生陳志雄、宋君芳(陳志雄畢業於杭州師範)接替女校校長一職,她這才安心地離禾去北京定居。
母親雖然離開了學校,但仍然很關心婦女受教育的問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中校長歐陽曉瀾女士曾特別邀請母親為該校師生演講,談女子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她個人辦學的艱苦歷程,勉勵同學們努力學習。母親在北京住了十餘年,又隨我父返回嘉興。當時上海汪某聞知我父擅長古文,特聘請他去上海擔任汪氏家族的家庭教師。這段時間,母親仍住在嘉興,為侄孫輩的求學及品德教育而操心。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略上海,母親義憤填膺,積極支援抗戰。她和友人陶王氏趁廟會之際,登上戲台對廣大民眾宣講,提醒大家要保衛祖國,抵抗日寇,支援前線抗日軍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她和陶王氏等的感召下,當即有不少人捐款,還有不少人集中在我家縫製冬衣給前線抗日將士。當中國軍隊奮勇抗敵,傳來勝利捷報時,母親和其他人一起日夜趕製一批又一批的絲綿背心運往上海前線。可是不久忽然傳來中國軍隊退卻而不再抵抗的訊息,母親大失所望,非常懊喪。日寇金山衛登陸後,火車中斷,許多人家向內地逃散避難。當時嘉興也即將淪陷,她老人家帶著孫兒錢貽簡和外孫佘永柏去上海。不多久,父親病故,母親遂赴內地,先後在我姐姐莊華家(昆明)及我家(遵義)居住。抗戰勝利後回到浙江,因嘉興舊居在戰火中被燒毀,故與我住在杭州浙江大學。由於母親在教育界的影響,浙大校長竺可楨對她很敬重,曾特為她慶祝70歲誕辰。嘉興集賢國小的不少師生也趕來杭州祝壽。
1949年解放前夕,母親因三妹且華由美國歸來,任教於金陵女子大學(後改為南京師範學院),遂遷居南京。抗美援朝時,她老人家的愛國熱情並未受年齡的影響,仍然很高。她親自縫製了一些小掛包,在包內附上她寫的一首詩,大意是歌頌志願軍的英雄氣概,並祝願他們早日凱旋歸來。她親自將這些小掛包送給參軍的同學,當大家得到這飽含老人深情厚意的禮物時,都感動極了,一一和她握手道別。據三妹且華說,母親當時非常興奮,特地下樓去歡送他們。
1959年,母親因病去世,終年81歲。
(本文作者系王琬青之女,題目為編者所加,原題為《先母王琬青生平記略》。)
相關詞條
-
蔡琬
蔡琬(1695~1755)清代錦州一位很有才華的女詩人。字季玉,漢軍正白旗,遼陽人。 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四年,卒於高宗乾隆二十年,年六十一歲。是八旗閨秀...
人物介紹 相關文獻 蔡琬傳 人物評析 作品選摘 -
鄧琬
鄧琬(407-466年),字元琬, 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南朝宋大臣,光祿勛鄧胤之之子。 初為主簿,後封輔國將軍,任南海太守。大明八年(464),...
早期經歷 奪位之爭 家族成員 -
王琬君
王琬君,女,漢族 ,農工黨員,1925年4月生於濟南。
簡介 人物生平 -
蔣琬[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
蔣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鄉縣(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蔣琬最初隨劉備入蜀,為廣都縣長...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 -
溫琬
溫琬(1055~1122)北宋女詩人。字仲圭,本良家子,姓郝,小名室奴,仁宗至和二年(1055)生於璧山縣城,周歲時父親郝逵經商病亡。母貧,由璧山遷徙陝...
人物生平 著述名錄 現存詩作 -
龜台琬琰
《龜台琬琰》一卷。清·張正茂撰。張正茂,事跡史傳未載。
書目提要 作品原文 -
文襄六王
河間王孝琬,文襄第三子也。 ”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
-
太倉王氏
太倉王氏是在南朝金粉之地留下深刻歷史印記的琅琊王氏的余脈。自西晉永嘉年間王導率族南渡後,世居江東。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浙江分水。遠祖王朐封為唐朝和...
人物 家族歷史 文化 魏晉風度 -
王漁洋詩文及手稿
王士禛紀念館存有王士禛詩稿手跡一幀,為山東省博物館關天相先生捐贈。詩稿手跡為裝裱件,紙質。全幅寬26cm,高22.5cm,品相完好。
詩稿手跡 《入蜀集序》文稿手跡一帖 《分甘余話》文稿手跡冊頁一部 《手鏡錄》石印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