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常州的紡織業和機械製造業全國聞名,幾十萬產業工人匯入建設的滾滾洪流。可是,家中的孩子卻成了拖累。王潤華帶著婦聯幹部走街串巷,開展調查。有一天,她們到了一家街道幼稚園,那裡根本不像個樣子:大大小小的孩子就睡在地上,只鋪了一張蘆席,小手小腳凍得通紅。王潤華看得眼圈都發紅。一些長年在幼教一線的教師反映:凡是民辦的幼稚園,工資待遇等都沒有保障,人心思走。一份調查報告很快出爐:常州許多託兒所、幼稚園,房子、工資、師資都得不到落實,無法承擔起歷史賦予它們的重任。這份報告很快送到了市主要領導的案頭。在給市裡的報告上,王潤華提出由市婦聯牽頭,選擇一批條件好一點的,上升為大集體,納入規範化管理,教師的待遇與公辦教師一樣。市委、市政府立即批准了這個報告。這開了全省的先河,反響極大。婦女們知道這個好訊息後,無不拍手稱快。有了市領導的支持,身無分文的王潤華和她的同伴們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她們要政策、跑機關、走工廠,每年募捐到20多萬元。有了錢就能辦事,幼稚園面貌煥然一新。很快,一個各行各業都來關心幼教事業的氛圍形成了,全市建起了23所像模像樣的幼稚園。
王潤華前瞻性地提出,要保持這樣的嶄新面貌,必須從制度上來保證。於是在一次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王潤華提出了一個頗有新意的動議:結合居民小區建設,根據每個小區的規模,配套建設幼稚園,以徹底解決後顧之憂。從此,一個居民小區建好,必定有嶄新的幼稚園配套建成,規模大的小區還有好幾個幼稚園。幼稚園的房子樣式都是統一的,師資、設施都由婦聯負責,師資通過勞動部門從社會上招聘,學歷必須是高中以上,招來後還要專業培訓後才能上崗。常州幼教事業得到大踏步發展,小孩的入托入園率達98%以上,在全國頗有影響。
王潤華走進最基層,與各個居委會、婦代會主任商量,能不能在有條件的居委會辦兒童食堂?王潤華動情地說:“婆婆、阿姨,只有請你們想辦法了,孩子不僅是家庭的,還是國家的。”“要是你們的孫兒孫女在餓肚子,你們於心何忍?”王潤華的一番話深深地打動了居委會的同志。很快一下子在常州辦起了20多個兒童食堂。王潤華又根據不同情況,創造性地搞了幾種模式,有居委會代蒸飯的,也有正兒八經的兒童食堂,還有小飲食店辦的“小飯桌”。1984年2月市領導從省里開會回來,根據省里的指示,要建立少兒基金會,推進少年兒童事業,這一重任又落到了婦聯頭上。基金,基金,以金為基,基金當然要有錢。王潤華請各個區局的領導來開會,請他們為基金會做貢獻。她還辦了個簡報,專門刊登各個區局募捐的情況。經過她的努力,短短兩個月,婦聯就籌集了80多萬元。
王潤華連續一個月到工廠調查,接著又奮筆疾書,用翔實的材料寫出一份調查報告。她利用參加市人大會議的機會,把這份報告分發到市人大常委們手中。報告引起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立即著手解決了女工權益被侵害的問題。那位不能給孩子餵奶的母親再也不用發愁了,每天有了兩小時餵奶時間。其他問題也隨之迅速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