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副廳長
王永安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副廳長
1982年畢業於長安大學(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電子與控制專業
曾任江蘇省交通廳公路局局長,省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現場總指揮
2008年7月任江蘇省交通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王永安
男,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九三學社成員,畢業於北京林學院本科。1992年被授予特殊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省人大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現任廣東省、湖南省林業廳技術顧問,山東省林業重點工程專家諮詢組成員,華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湖南省林業專科學校客座教授,國家獎勵委員會特邀評審員,中國林業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常務理事,森林經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自然資源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主持多項大、中型生產及科研項目,論文90多篇,其中刊於學報級8篇,國家級刊物60多篇,單行本10餘篇。曾獲學術獎1項、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省級三等獎1項。主要論文有“南方集體林經營形式研究”、“家庭林業研究”、“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研究”、“我國防護林體系研究”、“論治水在於治山,治山在於興林”、“生態效益林建設和補償方法研究”、“森林經營方案原理及編制方法”、“岩溶山區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封山育林生態經濟作用研究”、“武陵毛竹竹株生長利用研究”、“水庫水源涵養林涵水能力及經濟補償研究”、“論高效林業”、“森林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等。主持編寫《西南高山地區森林調查規劃規程》、《南方集體林區森林調查規範》、《防護林調查規劃規程》等。著名詩人
王永安,男。筆名喜礪。山東濰坊人。1947年生1958年支援地方建設,他的父親轉業到了北大荒農場,年僅11歲的王永安隨軍到了北大荒,1968年高中畢業後,在農場參加工作。先後當過農工、加工廠班長、教師等,後來在農場機關做行政管理。1985年從北大荒調回濰坊,先後從事企業、社會辦學,後調入渤海大學工作,2007年自濰坊學院退休乎利乎登偉岳雲舒雲卷,進耶退耶眺汪洋潮聚潮平”,這另一幅對聯,也許正說明了他的名利觀: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無怨無悔。他自喻沙駝,為了這個無悔的夢想,要“萬里痴行步”。王永安,筆名喜礪,1947年出生,父親是一名軍人。1958年支援地方建設,他的父親轉業到了北大荒農場,年僅11歲的王永安隨軍到了北大荒,1968年高中畢業後,在農場參加工作。先後當過農工、加工廠班長、教師等,後來在農場機關做行政管理。1985年從北大荒調回濰坊,先後從事企業、社會辦學,後調入渤海大學工作,2007年自濰坊學院退休。
在北大荒江川農場,他當過五年中學語文教師。由於他從小愛鑽研,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1972年,由於文字功底好,他在農場文藝宣傳隊兼職搞文藝創作,創作曲藝、歌曲等作品,為農場職工相對貧乏生活帶來了一抹亮色。
這一階段,王永安文字功底好的優勢得以發揮。他一邊搞好教學,一邊完成農場交給的創作任務,雖然累一些,但他卻是如魚得水,幹得異常歡實。
早在1968年前,還在讀高中他,除了化學外語出類拔萃,由於書讀得多還是班級的“小才子”,經常編一些琅琅上口的“順口溜”,博得大家哈哈一笑。而今,在相對專業的創作隊,他的這一潛能再度得到發揮,在創作中,他也漸漸地喜歡上了詩詞創作這一行,再也不滿足於僅僅是編寫一些“順口溜”,他開始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在創作的過程中,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他的第一首詩,讓他記憶特別深刻,這首詩的題目是《破陣子.為某公奔命題》,取材則是當年發生在國內一件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這首詩在當時獲得了大家的廣泛好評。
萬事開頭難,第一首詩的出爐,對王永安來說如破繭而出的蝶,他在詩詞創作的道路上一路翩躚,展翅飛舞,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對他來說,頓然覺得自己在詩詞的創作上還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更加堅定了他傳承中華詩詞的信心。後來的發展,證明了他的選擇。
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他漸漸覺得自己原有知識的貧乏。他領悟到,要想在詩詞創作上有進一步的作為,就要向前輩學習,汲取他們的營養,化為已用。那段時間,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周振甫的《詩詞例話》、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等圖書,擺上了他的案頭,他又展開了如饑似渴的求知過程。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詩詞的理解又有了新的進展,他慢慢地開始琢磨用詩詞形式表達思想,塑造形象,深化主題。理解的加深,讓他越來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深厚的感情,傳承它們的想法在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以詞詠志
借物抒懷,以詞詠志,是古人常用的手段,藉以表達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王永安也不例外。如今,從他的第一篇詩作出爐到現在已經三十五年過去,他的兩本作品集也已經問世。
歷經三十五年結成的《求真集》,作者在恪守詩詞規範的前提下,對傳統手法予以揚棄。根據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以當代人的文化視角,探求詩歌與人生走向,分為“北疆情結”、“世事感悟”、“九州攬勝”、“朋輩求確”、“物華雜詠”五個板塊,“文革”的特殊經歷、北大荒的磨鍊,融入作者對人生的深度思考。
如果說《求真集》是王永安的人生感悟,另一部《剛玉集》則堪稱是中華英傑傳,只是這種傳記使用了特殊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詩詞。
四千餘年間440餘位英傑,王永安以歷史文獻為參照,以歷史脈絡為線索,儘可能地把握其心理脈搏和時代走向,通過其歷程折射中華民族悠久璀璨的文明和巨大包容性,凸顯生生不息、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
翻開此書,縱橫古今中華民族四千餘年歷史長河中,名留史冊的數百英傑,均一一作詞以記之。從治水之大禹,到今天的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飛人劉翔,均會在書中找到一席之地。透過一篇篇精心構造的詩詞,展現的是他們留給後人的睿智、抱負及英雄情懷。
“酒泉情沸,任燈灼睿目,塔旋金帔。敢是夢?皓練凌空,蘊澄宇華箋……”在以航天英雄楊利偉事跡為主的《解連環.飛天禮讚》中,他這樣寫道。對於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他在這首詞的結尾,進行了大膽的構想,“擬佳期,月宮聯網,主賓賞桂。”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字字推敲
曾經有一位前人說過,一個人學得越多,就會覺得自己還不會、還不了解的知識也越多。大約在2000年前後,王永安寫詩詞的範圍、形式不斷擴大,視野不斷開拓,“膽子也變得小了”。
“寫這些東西,能不能存世?當代人要寫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用中華詩詞的風采,反映當代文明,是一種責任,絕不能粗製濫造。”
這時候,他創作的範圍拓展到了極致,在詩上有古風、仿古、律詩、絕句,詞則更大,170多個詞牌,包括大家熟悉的《沁園春》、《水調歌頭》、《賀新郎》等,均有所涉獵。前後創作的作品有近千首,在結集出版的兩個集子中,收錄其中的有810餘首。
集子中的每一件作品,無不字斟句酌。在他的案頭,有一本非常破舊的《辭海》,1980年版。王永安告訴記者,這是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天都捧在手裡,翻個不停,幾十年如一日下來,便是“鐵書”也會磨破。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更加準確的字,推敲上半個多月的時間那是家常便飯。一首記錄當年毛澤東重慶談判的詞《六州歌頭.重慶談判》,從初稿到定稿,王永安用了28年,期間八易其稿……
“我們的作品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不能信口開河。要用今天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要尊重歷史、尊重科學……”這是王永安對自己作品的評價
渴望理解
“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先輩留下了光彩奪目的文化遺產,詩詞作為一顆龍珠,令世人讚嘆。平心而論,我不希望這風情濃郁、格調高雅的藝術珍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消失,這也是我半世不自量力、貿操拙筆的緣由……”
為了出書,王永安放棄了高級職稱的評審。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況下,他毅然放棄了評審副研究員(副高)的機會,以他16年的中級職稱離開了自己工作崗位,退休回家。
2003年,與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因病去世,再湊齊4萬元出詩集,王永安多年的積蓄所剩無幾。而他對在自己不足60平方米的斗室里踱步沉思,持筆低吟。最終中國文聯出版社印刷出版了他的兩個集子《剛玉集》、《求真集》,分別印刷了5000冊和1000冊,到目前為止,書籍少人問津,根本無法收回成本。在當今通俗文學、網路文化流行的時代,這些詩集如陽春白雪,卻曲高和寡。
“若干年後,也許我們的後代英語、法語等外語講得滾瓜爛熟,但是卻可能會忘記我們的母語,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王永安說。“我在售書時,時常發現一些年輕的學子看到我的書時,連翻都懶得翻,甚至還會說‘什麼年代了還出這樣的書’?”年輕學生的這些表現,令他十分難過。
花掉大部分積蓄,把自己畢生寫就的詩詞出版,卻連成本也沒有收回,這讓他遺憾嗎?他不這么認為。他認為令他遺憾的是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理解,“希望以後有更多的青年朋友能夠看到我的作品,人們可以忘記王永安這個人,但能夠想到有人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曾做出努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