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70年代以來從事黃瓜遺傳育種研究,先後主持選育出秋黃瓜優良品種京旭一號,適於長季節栽培溫室品種北京101、北京102等在生產上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成果分別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九五”期間主持國家攻關計畫《黃瓜及名優蔬菜工廠化專用品種篩選》課題,率先在國內推出適用於工廠化生產的有刺和無刺型黃瓜。其中迷你二號在“十五”期間的推廣套用為打破國外同類型品種在我國一度的壟斷格局作出重要貢獻。由於成績顯著,被評選為“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先進個人。近年來主持選育的優良黃瓜品種北京203、北京204、北京401、北京402和瑞光2號等廣泛在生產上推廣套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以抗病、耐低溫弱光等優良性狀與高產、優質等綜合優良性狀的最佳化組合為主攻方向,選育出不同類型的骨幹自交系和優良親本自交系以及微型優異複合抗病種質組群,為黃瓜育種研究的深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近十多年來,比較系統地開展了蔬菜抗逆性選育方法及其機理的研究。先後主持北京市前沿研究課題和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課題,在大白菜耐熱性、黃瓜低溫弱光耐受性評價方法及其機理的研究上取得成果,獲1996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十五”以來,先後主持“蔬菜種質資源利用及種質改良研究”課題和“蔬菜種質改良中心建設及其產業化”課題以及國家基金課題“黃瓜整合分子連鎖圖譜的構建和重要抗病性基因的定位及其套用研究”,與課題組成員共同努力將種質資源和抗逆性的研究推向分子水平,為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研究作了良好的鋪墊。
主要成就
在國內較早開展黃瓜雜種優勢的研究,198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發表相關論文《秋黃瓜6個主要性狀的配合力分析》。赴美國進修期間重點進行黃瓜抗病性遺傳研究,先後在美國園藝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黃瓜抗西瓜病毒一號(WMV-1)的遺傳》和《黃瓜抗WMV-1與多個性狀的連鎖分析》,確定了黃瓜抗WMV-1的一個遺傳模式。近十多年來,在《中國農業科學》、《園藝學報》、《植物學報》等國內重要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內容包括:大白菜耐熱性評價方法、耐熱性遺傳分析、耐熱性與膜保護酶關係和大白菜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以及大白菜重要經濟性狀在遺傳圖譜上的QTLs定位;低溫弱光對黃瓜光合作用、同化物分配的影響,黃瓜低溫弱光耐受性遺傳分析,以及黃瓜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重要抗病基因分子標記、定位和弱光耐受性的QTLs定位等。作為主要成員撰寫的科普書籍《黃瓜十二月》深受農民歡迎,多次再版,發行十餘萬冊,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多年來積極開展與美、日、荷等國的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先後主持了與“先正達”“龍井”等國際種苗公司的合作研究。自1992年起,每年為國際蔬菜技術培訓班授課,積極培訓第三世界國家蔬菜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