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書廣,號洨東,別署墨香齋主。受家庭環境薰陶,自幼喜愛書法,楷習黃自元,隸師漢,行草宗淳化閣帖。河北省群藝館特邀書法教授,一級書法師,一級美術師。
藝術成果
他的書法作品先後入選“2008慶祝北京奧運紀念碑林”並獲優秀獎,作品被編入《奧運的紀念》。多幅作品被日本、加拿大、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機構和友人收藏。奧運會後書法作品“謝謝”兩字被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收藏。“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被國際殘奧會主席克雷文收藏。瓦當書法“寧靜致遠”被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收藏。書法理論著有《我的書法觀》、《中國瓦當書法之我見》、《淺談書法的意境和氣勢》、《漫議甲骨文的特徵與斷代》《三希堂與三希堂法帖》等文章。出版了《王書廣書法集》、《王書廣書法精品集》、《王書廣書法理論集》,書法作品在中國書畫交易中心建有《王書廣書法藝術國際網站》並授予名仕席位,在中國高級書畫家協會網、北京國際書畫交易網、河北省政協、河北省人大《民主法制》等網站上長期錄展。
所獲榮譽
曾被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香港《中華人物雜誌社》、中國國際華人經濟交流中心評為2007—2008年度中華人物和中華愛國人物。在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成立20周年書畫比賽中獲優秀獎,作品編入《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成立20周年書畫比賽獲獎作品集》。在湖南舉辦的“慶祝建國60周年翰墨頌偉人全國書畫大賽”中瓦當書法作品獲得金獎,被評審會授予“中國當代優秀書畫創新百傑”榮譽稱號,作品被編入《慶祝建國60周年翰墨頌偉人全國書畫大賽獲獎作品選》。在中國書畫家協會組織的“民族情全國書畫藝術大賽”中書法獲得銀獎,作品被編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墨跡典藏》並授予“中華和諧使者”稱號。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紀念開國總理周恩來誕辰111周年的全國書畫邀請賽中獲得金獎,獲獎作品《為中華之崛起》編入了《獲獎作品匯賞》大型藝術典籍。
我對館閣以及館閣體的淺鑒
王書廣
一、什麼是館閣與館閣體
館閣之稱起於五代,梁當初遷都汴,開始設昭文、集賢、史館,稱之“三館”。後宋太宗在國體的治理中,合“三館”為院,賜名崇文院,內乃分為三館,藏書萬餘卷。另設秘閣,後三館與秘閣合二為一,史稱“館閣”。
館閣體流行於明、清館閣及科舉考試的書體。在明、清時期,科舉招募倍受重視,應試者要按規定的文本格律答題,字型統一為楷書。入仕為官以後,為了書寫奏摺,公文等文書,小楷仍是首選。對讀書人來說,小楷是當時不可或缺的技能,特別是清代對科舉殿試和官場中的書法用字極為苛刻,不僅要求字跡清晰規範,不能有塗改勾劃,也不能用異體字形,如果違反這個規定,應試將被取消資格,若是官員將會受到處理。在這種高壓氣氛下,清代逐漸形成了規範統一的格律,即為“館閣體”又稱“乾祿體”。這種文體主要是為官場或皇帝服務。但在明代稱之為“台閣體”。所謂“台閣”,本指尚書,引申為官府之代稱,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自帖括之習成,字法送別為一體,土龍木偶,毫無意趣,”這是周星蓮對台閣體的定義和褒貶。以上可以看出“館閣體”與“台閣體”二者質同名異,均為標準的官體。
二、館閣體的沿革與形成
中國自五代以後,木板印刷品逐漸流行,過去幫人抄書的庸書人,抄經文的經生面臨生意危機,被迫轉入木刻。五代時有個叫李鶚的經生,寫著一手標準楷書,因生境清談,轉行木刻。據《金碌》中記載,當時木刻的儒家有九種經典經文(尚稱九經),就是李鶚的手筆。唐代的木刻主要是歐、褚、顏、柳四家的標體,字型規範,標準美觀。在當時影響很大。宋朝的木刻在沿用唐代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創新。字型更驅規範化。印刷體主要分為二種。一種是由顏體演變來的“宋體”叫“舊宋體”,一種是由褚、歐兩體演變來的“聚珍體”叫“仿宋體”。二體的形成和套用為館閣體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館閣體的誕生淵源於館閣文化的發展。宋代最先叫響館閣文化的是詩歌派。宋初五十年左右流行詩壇的“白體詩”,盛行於宮圍館閣或為君臣之間奉和,或為臣僚之間酬答詠吟,因為作品多為官員,帶有濃厚的貴族趣味,平仄有序,對仗平穩,內容充實,詞體華麗。史稱館閣詩。它的出現為館閣體的誕生準備了姓名。
元朝自滅宋入中原以來,享國九十餘年,元朝初對書法不重視,一心想用蒙文為國字,但統一全國後,統治的對象漢族占大多數,蒙文在漢族推不開,為了穩定國家,團結國民,當局仍沿用漢族的一切典章制度和風俗習慣。元代中葉英宗(名碩德八剌)、文宗(名圖帖睦爾)二帝喜好漢字書法,儘管他們的書法沒有什麼成就,但對書法的發展影響不小。元代對書寫要求比較寬泛,館閣文化平穩發展,沒有突破性建樹。
明滅元以後,恢復了漢族的統治,鑒於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統治者為了加強對百姓的管控,在文化教育領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時對上層官員、大臣考核極嚴。動輒給予“廷杖”。除嚴刑峻法外,明代加強了對官員的考核,推行了科舉制度,給學者官員套上了精神枷鎖,使之俯首帖耳,老老實實的效勞皇帝。在科舉考試中,開啟了“八股文”應試者的考卷,要求依照朱熹的註解,闡釋儒家的“四書”的內涵,並按固定的模式錄取,答者不能有一絲走樣,答卷上的字也要按照皇帝的喜好,寫的規規矩矩,不能有一點草率,這種要求就是館閣體的要求,這種字型就叫館閣體。明代館閣體精英首推濃度、濃桀兄弟,二兄弟主攻楷書受到了當時皇帝的賞識,得到了高官厚祿,因此,後來的文人、學士紛紛效法,楷書在當時紅紅火火。書法和“八股文”一樣成為人生仕途的必備技能,是獲取高官厚祿的必須工具。
清代於十七世紀四十年代滅明,到一九一一年被辛亥革命推翻,二百六十八年,清代皇帝由滿族世襲,統一全國後,管理的對象主要是漢族,清皇室唯恐漢族起義反抗,對漢族嚴加防範,對漢族的文人學士屢興“文字獄”,找種種藉口對其鎮壓,這裡有一案例很能說明問題。如雍正年間(清世宗年號)有一科場考試,主考官出了一道八股命題“維民所止”便被說成“維”字比“雍”字少了“亠”“止”字比“正” 字少了“一”是斬了雍正的頭,存心反主,叛逆不道,被處以死刑,全家遭滅門之災,在這種殘酷的統治下,一些文人學士皆噤若寒蟬,不敢隨意吟詩撰文,更不敢進行學術交流。在考試中,都馴順的作“八股文”,寫“館閣體”,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清代書法“館閣體”最為時髦,不僅皇帝如此,大臣如此,民間也深受其影響。學者、學士、學生均以“館閣體”為楷模,力爭一絲一毫不走樣。清代 書法“館閣體”一直占統治地位。清代取仕為科舉制,最高的考試是“殿試”,殿試及格者為“進士”,進士分三等,叫做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二甲的進士一般分到翰林院工作,入翰林院的人叫“翰林”,寫不好館閣體的人不能入“翰林院”。因此“館閣體”又叫做“院體”,文人學士做了翰林才能高官厚祿,衣錦還鄉。所以,在清代“館閣體”書法是學子升官發財的階梯,寫不好館閣體的人永遠為人下。致使清代的書法千人一面,無有生氣,長期迂迴不前,未有創新發展。
從“館閣體”產生、形成、發展可以看出,“館閣體”是歷代皇帝為了穩定人心,穩定社會,維護統治的一種手段和工具。“館閣體”的形成,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古至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
三、館閣體的利與弊
凡事有利都有弊,館閣體也不例外,它的形成、發展、套用對中國漢字書法亦有利弊。我認為有利的方面主要有兩點:
一是規範了書法公文用字的標準。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國書法是一種文化工具,當時人人都寫,人人都用,不分官方民間,不分楷書草書,隨心所欲,願怎樣寫就怎樣寫,致使中國書法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人們急需一種工整美觀的書寫標準,館閣體應運而生,它從“楷法遒美”的書法大家中遴選精品,製成規範,全面推廣,使文字書寫、文字格式實現了標準化,歐陽中石先生談到館閣體的好處時說“配製均停,調和安協,修短合度,輕重中衡”。中石先生接著說:“從尚法這一類來看,定標準、定要求、教有序、學有法、把藝術的要求用比較嚴格,比較合理的辦法規定下來,這是一種建樹,而這種建樹,對於打好書法基礎,規範書寫的法度和規則,以及對於書法傳統的繼承和延續,又恰恰是有益的,所以對館閣體不能輕率的否定。而應以歷史的觀點看待之”。
二是實現了由毛筆書寫到印刷業得變革。在中國歷史上,漢字誕生以後,由刀刻到發明毛筆,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路。毛筆被發現以後書寫的對象範圍廣了,它可以寫在竹、木、錦、紙、葉上等,改變了過去甲骨文只是能刻在甲骨上。毛筆的出現也為書體的創造提供了可能,隨之出現了隸書、楷書、魏碑、行書、草書等。在中國歷史上秦漢以後的文人學士開始創作大篇的詩賦,由於這些文人學士忙於創作,對自己的文章無暇整理、抄寫,於是眾多的庸書人應允而生,這些人生活在基層,生活清貧,寫著一手好字,多以抄書,抄經為生,是他們推動了中國書法的發展,他們是民間藝術巧匠,他們首先在漢字中發現了美感,創造了漢字的審美型式,由於庸書人的發展,創造了大批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書體不斷的被淘汰又不斷的被刷新,為刻版印刷業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館閣體的弊端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是影響了中國書法的全面發展。在近代書法史上,對於館閣體頗有微詞,甚至被貶的得一無是處,罪莫大焉,儼然是阻礙和束縛書法藝術發展創新的罪魁禍首,對於這樣的論述我不敢苟同,但明、清兩代偏重館閣體—楷書,確實對中國書法的發展造成傷害,這是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明、清兩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強制實行館閣文化,號召全民學習館閣體,全民臨寫館閣體,全民套用館閣體,形成了舉國一體,造成了書法領域一花獨開百花殺的局面,剝奪了人們對其他書體的愛好,影響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全面傳承,如果沒有明、清兩代的影響,中國書法的今天會更好。
二是影響特殊人才脫穎而出。在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中採用“以書取仕”的標準。在答題中“楷法遒美”是第一要求,考生如果館閣體書寫規範,便可由庶民走向仕途之路。此間,許多落魄潦倒的窮書生因達到“楷法遒美”的要求,一夜之間變成萬人趨奉的人上人。正如康有為所言:“馬醫之子,苟能工書,雖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積資取尚,侍、耆老可人學士,昔之以書取司空公而詫為異聞者,今皆是也。苟不工書,雖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階清顯,況敢問卿相?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墜地,失墜之由,皆以楷法,榮辱之所關,豈不重哉!”(康有為《廣藝舟雙輯。乾祿第二十六》),以上可以看出康有為對以書取仕的不滿和忿恨,因為他是以書取仕的受害者之一。
康有為,字長素,號更生。別署西樵山人,生於鹹豐八年,廣東南灣人,他繼承阮元,包世臣的理論,完成了他的《廣藝舟雙楫》(又名《書鏡》),是晚清最為重要的書法理論專家,他的著作廣徵博引,資料翔實,體例嚴謹,論述寬泛,是一部宏偉博洽的著作,縱觀中國書法歷史,在理論上與之匹敵的少之又少。像康有為這樣才高八鬥文豪都未入翰林,可見明、清“以書取仕”的標準貽誤了多少志士奇才啊!
以上是我對館閣體的一點看法,請讀者斧正!
作品賞析
書法的意境和氣勢,既是老話題,也是新話題,它並不神秘,也不是虛無縹緲,它實實在在隱藏於書法作品中,只要細心發掘,認真駕馭,用好這個書法的"隱形工具",書法作品,就能出彩,就能升華,就能成為千古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