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王攻本,1931年7月7日出生於天津市一個商業世家。為了能夠子繼父業,1944年9月他國小畢業後就被送入天津育才商科職業學校學習。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天津南開中學復校。王攻本因不喜從商而放棄1年多的學歷,重新考入南開中學學習,直到1950年3月。在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受科學救國思潮影響,嚮往能成為科學家。當時南開中學匯集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教師,尤其是數學老師韓扶群,可以說是影響了王攻本的一生。她不僅使他喜愛上數學,而且教學方法得當,引導他自學了很多課外知識。這使王攻本在沒讀完高二就考入了大學。而且堅實的數學基礎,又使他在中斷學習6年後考進了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此時他已25歲。
技術成就
在南開中學學習期間,王攻本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1950 年3月,他考進了從延安遷至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學習,次年調出從事政治工作。1956年國家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又喚起他要為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欲望,從而來到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他又被提前調出工作。他的大學課程大部分都是自學的。早在1958年,王攻本還是學生時就和同學提出倡議,要造一台每秒百萬次級的電子計算機。沒想到這一任務真的落到了他的肩上。1969年國家開始研製每秒百萬次級的電子計算機。這是一台為石油勘探設計的計算機,由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合作研製。當時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王攻本還處於被“一批二用”的境地,有機會能參與這項工作,已經是非常幸運了。那時他對設計計算機一點實踐經驗都沒有,但他肯向廠里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學習,很快掌握了設計技巧。王攻本負責與速度最直接相關的核心部件——運算器的設計。為達到每秒百萬次的目標,原定要在關鍵部位加法器使用每級門延時6納秒的器件,可是拿到的卻是每級門延時10納秒的器件。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攻本套用了他熟悉的邏輯推理方法來減少加法器門的級數,最終達到了每秒百萬次級的目標。通過這次實踐,王攻本對加法器的內在結構有了深入的研究。這些經驗對他設計220計算機有很大幫助。1980年1月他發表了論文《進位鏈和加法器的邏輯結構》。1980年7月他與羅霖沛合作在《中國科學》發表了《超高速二進多位加法的硬體算法和邏輯論理及可能套用》一文,從理論上論證了加法器的複雜性,這是第一次對一個硬體分析它的算法複雜性,並且提出用二分法可以將加法器的複雜性由n平方級降到n×logn級。後來他把這一理論還用到晶片的設計上。DJS11計算機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王攻本在1973年參加了200系列計算機的研製。200系列計算機是我國第一個大中系列計算機。這是一項涉及國防的工程項目。系列計算機的研製有重要意義,標誌著我國計算機將達到一個新水平。在論證階段,指令系統論證是系列總體論證的核心部分,王攻本擔任指令系統論證組組長。在設計階段,他是總設計組成員,早期還兼任220分機的組長,負責核心部件運算器的設計。220分機是我國第一個用微程式設計的計算機,運算器的主要部件是加法器。當時元器件可靠性差,王攻本設計的加法器需要有檢錯能力。這就是說必須對150計算機的加法器加以改進後才能用於220分機。最後,他的設計以無一錯誤而得到肯定。同時他還把他研究的循環漢明碼用到存儲器的檢錯中。當時領導研製200系列計算機的羅霖沛院士評價他的工作時說:“他在這些工作中作出了優秀貢獻”。220計算機獲得了1978~1979年度國防重大技術改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