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摶[唐朝宰相]

王摶[唐朝宰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摶(?—900年),字昭逸,陝西鹹陽人,祖籍山東臨沂,東晉名臣王導的後代、武則天時宰相王方慶的第八世孫、肅宗時宰相王璵的曾孫。唐昭宗時宰相,為人“明達有度”,時稱良相。後被同為宰相的崔胤陷害,含冤而死。

生平事跡

王摶,陝西鹹陽人,祖籍山東臨沂,東晉宰相王導的後裔。

考中進士後,他先到滑州節度使幕府中任幕僚,累遷為蘇州刺史。久之,以戶部侍郎判戶部。

乾寧初年(公元894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董昌被誅後,王摶出任威勝節度使。未行,加檢校尚書右僕射、浙東浙西宣撫使。此時,浙東、浙西為割據勢力錢鏐勢力範圍,王摶再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度支。唐昭宗建謫後,拜其為右僕射,遷司空,封魯國公。其時,朱全忠據中原及汴、兗、鄆、滑、魏諸鎮,李克用據河東,劉仁慕據幽州,楊行密據淮南,王建據四川,李茂貞據鳳翔,馬殷據楚,王審知據閩,錢鏐據兩浙。而宦官權盛,昭宗欲裁抑之。王摶認為宦官專權,勢力很大,未可猝除,當慢慢以計去之,而事急,“且有變”。

崔胤與王摶同時為相,崔胤平常忌王摶明達有謀,便彈劾王摶為宦官外應。恰巧此時崔胤被罷相,崔胤懷疑是王摶擠斥自己所致,便勾結朱全忠推薦自己輔政,誣陷王摶與樞密使宋道弼、景務修交私,將危及社稷。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王摶被罷為工部侍郎,貶溪州刺史。繼之,又貶為崖州司戶參軍,賜死於藍田驛。

史籍記載

資治通鑑 · 卷二六二 》記載:“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摶,明達有度量,時稱良相。”

子嗣狀況

王摶共三子:長子王倜,字垂光,為太尉、直弘文館;次子王倓,為河南府文學;第三子王倫,為校書郎。

授平章詔

門下(省):朕聞軒轅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任皋陶而為三王祖。雖不言而化,自契於元功。而端拱仰成,實資於哲輔。況有嘗持大柄,久竭︳謨,振寅亮於岩廊,立惠迪之軌躅。俾乃舊貫,再委平衡。斷自朕懷,用符僉屬。扶危匡國致理功臣新授武勝軍節度浙江東道管內觀察處置兼宣撫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上柱國(闕三字)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王摶,道潔秋霜,文含春彩。動不逾矩,立必正方。行中孚絕類之貞,保大有匪彭之節。訥於言而敏於行,深恥名浮。竭其力而致其身,唯將道勝。頃歲朕察其才智,可委鈞衡。拔自貳卿,升之四輔。果能推誠憂國,罄慮匡時。啟沃心之嘉猷,進苦口之良藥。洎?岐叛渙,京國戒嚴。罔懼觸鱗,屢陳逆耳。且搏以明君待我,故每敢極言。我以忠臣任搏,亦常加獎納。深知盡瘁,永用置懷。

自鑾輅省方,艱危扈蹕。澄心無撓,臨事應機。為時而生,信非虛言。昨以初清鏡水,新盪稽山。慎擇周才,以康疲俗。是用輟於台鼎,俾踐師壇。念卿前後奏陳,有犯無隱。吾雖不敏,深諒至忠。靜復卿言,皆合朕志。讜正之事,久而彌芳。雖浙右之瘡痍,誠思惠養。顧岐陽之ビ逆,尤藉機籌。且歸班瑞之符,卻秉代天之筆。爾其內凝庶績,外殄元兇。勉精醫國之謀,報我知臣之德。天官重位,光祿崇階。兼以命之,用旌龍數。服茲休命,可不慎歟?可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功臣勛封並如故。

相關詩歌

府主僕射王摶生日昭宗光化三年已未八月獻

[唐]徐夤

熊羆先兆慶垂休,天地氤氳瑞氣浮。

李樹影籠周柱史,昴星光照漢酇侯。

數鍾龜鶴千年算,律正乾坤八月秋。

勳業定應歸鼎鼐,生靈豈獨化東甌。

世人評價

這位宰相是一位明達有謀之人。任宰相時遇唐昭宗立太子,當時天下大亂,久未有赦。昭宗為他的話語所感動,遂赦天下。 唐朝自中期以來,宦官權重,朝廷百官形同虛設,至唐昭宗,割除此弊,並任用王摶及崔胤等人為相,政事皆聽宰相。宦官失權後,不甘受制於人,便與藩鎮聯合,想要內外夾擊,要挾昭宗。

王摶看到國難即將臨頭,勸昭宗暫緩其事,認為朝廷多難之時,宦官不可卒除,不如從長計議。如果逼宦官太急,必然引起變亂,昭宗聽後頗有採納。當時崔胤與他同居相位,忌憚他才能超過自己,不得專權,遂捏造事實,誣告他與宦官勾結。昭宗不為所動,罷崔胤相。不久,崔胤恢復相位,貶王摶為崖州司戶參軍事。 王摶忍辱赴任,行至藍田驛(今陝西藍田縣東南),被追詔賜死。此時,是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六月已巳日。

王摶就這樣含冤而死。

相關人物

曾祖王璵

王璵,少習禮學,博求祠祭儀注以乾時。開元末,玄宗方尊道術,靡神不宗。璵抗疏引古今祀典,請置春壇,祀青帝於國東郊,玄宗甚然之,因遷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璵專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由是過承恩遇。肅宗即位,累遷太常卿,以祠禱每多賜賚。乾元三年七月,兼蒲州刺史,充蒲、同、絳等州節度使。中書令崔圓罷相,乃以璵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人物時望,素不為眾所稱,及當樞務,聲問頓減。璵又奏置太一神壇於南郊之東,請上躬行祀事。肅宗嘗不豫,太卜云:“崇在山川。”璵乃遣女巫分行天下,祈祭名山大川。巫皆盛服乘傳而行,上令中使監之,因緣為奸,所至乾托長吏,以邀賂遺。一巫盛年而美,以惡少年數十自隨,尤為蠹弊,與其徒宿於黃州傳舍。刺史左震晨至,驛門扃鐍,不可啟,震破鎖而入,曳女巫階下斬之,所從惡少年皆斃。閱其贓賂數十萬,震籍以上聞,仍請贓錢代貧民租稅,其中使發遣歸京,肅宗不能詰。肅宗親謁九宮神,殷勤於祠禱,皆璵所啟也。歲余,罷知政事,為刑部尚書。上元二年,兼揚州長史、御史大夫。兗淮南節度使。肅宗南郊禮畢,以璵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充浙江東道節度觀察處置使,本官兼御史大夫,祠祭使如故。入為太子少保,轉少師。大曆三年六月卒。

九世祖王方慶

王方慶(?—702),又名王綝,唐代雍州鹹陽(今陝西鹹陽)人。起家越王府參軍。武后時(684―704)封石泉縣子,歷遷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嘗就求義之書,方慶上十一世祖導等二十八人書共十篇。後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詔中書舍人崔融序其代閥,號《寶章集》,復以賜方慶,士人歆其寵。卒贈兗州都督,謚曰貞。素尚豪翰,每還私第,必請鍾紹京盛論法書。方慶常疾,須紹京言書輒差。右相楊再思以為鍾君可愈王侍郎疾也。著有《王氏八體書范》《王氏工書狀》《南宮故事》十二卷(已佚)。——《唐詩本傳·唐書藝文志·書史會要》。

《新唐書·王方慶傳》:王綝,字方慶,以字顯。其先自丹楊徙雍鹹陽。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王好畋游,上書切諫,王稍止,然益疏斥。終荊王友。方慶起家越王府參軍,受司馬遷、班固二史於記室任希古,希古它遷,就卒其業。武后時,累遷廣州都督。南海歲有崑崙舶市外區琛琲,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貨,舶酋不勝忿,殺之。方慶至,秋毫無所索。始,部中首領沓墨,民詣府訴,府曹素相餉謝,未嘗治。方慶約官屬不得與交通,犯者痛論以法,境內清畏。議者謂治廣未有如方慶者,號第一,下詔賜瑞錦、雜彩,以著善政。轉洛州長史,封石泉縣子。遷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進鳳閣侍郎。神功初,清邊道大總管武攸宜破契丹凱還,且獻俘,內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請鼓吹備而不作,方慶曰:“晉穆帝納後,當康帝忌月,時以為疑。荀詢謂《禮》有忌日無忌月,自月而推,則忌時忌年,俞無理據。世用其言。臣謂軍方大凱,作樂無嫌。”詔可。武后幸玉泉祠,以山道險,欲御腰輿。方慶奏:“昔張猛諫漢元帝‘乘船危,就橋安’。帝乃從橋。今山阿危峭,隥道曲狹,比於樓船,又復甚危,陛下奈何輕踐畏塗哉?”後為罷行。方慶嘗以“令,期及大功喪,未葬,不聽朝賀;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頹紊教誼,不可長”。有詔申責,內外畏之。後嘗就求義之書,方慶奏:“十世從祖義之書四十餘番,太宗求之,先臣番上送,今所存惟一軸。並上十一世祖導、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綽、六世祖仲寶、五世祖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世從祖獻之等凡二十八人書共十篇。”後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詔中書舍人崔融序其代閥,號《寶章集》,復以賜方慶,士人歆其寵。以老乞身,改麟台監,脩國史。中宗復為皇太子,拜方慶檢校左庶子。後欲季冬講武,有司不時辦,遂用明年孟春。方慶曰:“按《月令》‘孟冬,天子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此乃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不可以稱兵。兵,金也,金勝木。方春木王,而舉金以害盛德,逆生氣。孟春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今孟春講武,以陰政犯陽氣,害發生之德,臣恐水潦敗物,霜雪損稼,夏麥不登。願陛下不違時令,前及孟冬,以順天道。”手制褒允。 "是歲,真拜左庶子,進封公,奉入同職事三品,兼侍太子,更‘弘’為‘崇’;沛王為太子,讀書,方慶奏人臣於天子,未有斥子名者。晉山濤啟事,稱皇太子不名,孝敬為太子,更‘賢’為‘文’。今東宮門殿名多嫌觸,請一改之,以協舊典。”制可。長安二年卒,贈兗州都督,謚曰貞。中宗復位,以東宮舊臣,贈吏部尚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