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早年教育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同年7月,盧溝橋事變之後,華北很快被日軍占領,因為周圍不再有他這樣年齡的孩子,小王德民只得一個人玩兒;兩歲前他便獨立性很強,會堅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王德民成長在一個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由於小時候家裡主要用英語交流,童年的他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卻基本不識漢字;淘氣愛玩的小王德民在氣走了兩個中文老師後,從四年級起上了用中文教授課程的國小;前幾年他只得背字的形狀答題,克服不識漢字的困難之後,中學時他成績變得優異。1955年,王德民考入北京石油學院鑽采系採油專業;在石油學院的5年中,他門門功課都是5分,還是校運動隊的主力隊員,又是全校3名模範學生之一。1960年畢業後到了大慶油田工作的他,為掌握數學推導知識,開始自學俄語研究當時蘇聯這方面的資料。
工作經歷
1960年,王德民毅然回絕有意將他留下的學校,告別在北京的親人,主動請纓去了大慶油田,他被分配到油田採油地質室測壓組工作,任務是把特製的儀表下到1000多米深的油井裡測定油層的壓力。他和工人們天天抬著百斤多重的絞車上井測試,來回勞動強度很大,而當時國際通用的“赫諾法”沒有考慮井與井之間的干擾,不符合已經投入開發的大慶油田地下情況,實際會出現越來越大的誤差,只有24歲的王德民決心探索新的分析解釋方法,他廢寢忘食、連續奮戰100多天,在1961年2月終於推導出了符合大慶油田實際情況的油井壓力計算公式,這種計算方法被稱為“松遼法”,實踐證明比“赫諾法”精確兩倍,並很快在全油田推廣使用。1963年,王德民由於初出茅廬便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被評為油田的科研標兵,並由技術員破格提升為工程師;同年年底,組織上分配他到採油工藝研究所負責測試技術工作。為得到各油層進出水、出油等數據,要將不同的專用儀器下到千米以下的井筒中,王德民和其他技術人員一道開始了分層測試工藝研究;當時世界上都用承重10噸、食指粗的鋼絲繩或電纜,這些注水井口達到120個大氣壓,順著鋼絲繩直噴而上的水冬天常常會把衣服凍成冰甲,長年累月地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王德民得了關節炎,他意識到沿襲舊的測試法效率太低又不科學,決定飾演改用很細的鋼絲代替,他們反覆實踐了兩年多,先後研究出多層試油和油水井分層測試等一整套工藝,填補了中國下有封隔器的油井無法進行分層測試的空白。
1969年,已開發10年的大慶油田出現了地層壓力下降、原油產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問題;1970年初,為了扭轉油田“兩降一升”的局面,需要調整各個油層的產量,王德民帶領同事們連續攻關,經過上千次的試驗,成功研製出中國自己的偏心配產、配水器。其性能大大優於國際上的同類產品,並能與其它採用工藝配套使用,套用後配水合格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70%以上,對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起到重要作用。1970年以後,大慶油田進入中含水開採期(原油含水量超過20%),王德民和同事們經過多次試驗研究,共取得了2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3項達國際先進水平,推廣使用分層壓裂法後每年為油田增產100多萬噸原油。
1978年,王德民從採油工藝研究所調到大慶石油管理局,擔任副總工程師的職務,同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從分析中發現地下油層整體壓力過大,繼續強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積水淹,提出了由自噴採油改為機械採油,帶領科技人員深入現場進行試驗,儘管下樓時不慎摔斷了一條腿,也僅住院3天就回到了辦公室工作;拄著拐杖的王德民組織3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開採技術攻關,提出用“限流壓裂法”壓開0.2到0.5米厚的薄油層,並經過和課題組的成員共同調查研究,取得了一次可壓開20至30個薄油層、最多一次壓開70個薄油層的成果,使原本沒有開採先例的薄油層也變成了可采儲量。1983年,王德民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1986年,王德民成為了大慶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在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超過80%)期後,帶領1000餘名技術人員對8個系統工程的兩百多個科研課題進行攻關,其中用聚合物驅油的方法三次採油,已取得提高油田採收率的明顯效果。1991年,王德民離開總工程師崗位,以副局長的身份集中精力負責油田科技工作和三次採油技術;他與有關院校聯合探討,經過現場試驗改進了設備及流程,用實踐使國際上也很難套用的化學驅三次採油方法在大慶油田進入大面積工業化運用階段,僅1996年一年,以聚合物驅油為主的三次採油技術就為大慶油田增加了五六百萬噸的產量。
從2000年起,王德民不再擔任大慶油田公司的主要領導,但他依然是公司的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事實上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油田的科研崗位。在聚合物驅油技術的基礎上,他組織研究開發的“鹼—表面活性劑—聚合物”三元複合驅油技術,經過8個現場試驗可使驅油率增加50%;他致力研究的泡沫複合驅、二元複合驅、同井注采等四次採油工藝已投入套用性試驗;他還在研究“凝合劑彈性增加洗油效率”等課題,並考慮“改進活性劑加鹼工藝”,以研究出一整套適合化學驅油的採油工藝。2007年3月,王德民以石油專家的身份參與了中央電視台《人物》欄目訪談。2009年,王德民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一、油田初期開發階段(1960-1963)針對大慶實際地層情況獨立推導出的地層測壓計算公式“松遼法”,比國際沿用的“赫諾法”測試解釋結果誤差小5倍,大幅度提高了測試精度;這一成果仍在大慶油田和中國其他油田繼續推廣套用,累計套用100萬井次以上。
二、油田產量上升階段(1964-1975)
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研究完成的一套在油管內用鋼絲起下儀器的分層測試工藝技術,分層測試合格率達到90.9%,並在大慶油田推廣套用;
針對油田經開發後出現的地層壓力下降、原油產量下降、含水量上升問題,研製出了中國自己的偏心配產、配水器,比國際同類產品輕1/2、短2/3,套用這一整套偏心配產配注工藝後,配水合格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70%以上;
提出並研究成功了以“松遼法”試井解釋方法、偏心配水和配產、分層測試等為核心,適應中國非均質油藏的“六分四清”分層注水採油工程技術。
三、油田高產穩產階段(1976-1997)
研究形成以自噴採油轉變為機械採油的開發方式、鑽加密調整井和表外儲層為核心的系列開發技術;
針對難於開發的表外儲層等薄差油層研究完成的限流法壓裂改造工藝技術,一次可壓開20至30個薄油層,國際上類似的技術一次只能壓開3至4個油層;這項技術的突破使大慶油田可采儲量增加6億噸。
針對特高含水期油田面臨的問題,確立了以化學驅方法即聚合物驅油技提高採收率的主攻方向,創造性地提出粘彈性可以提高採收率的驅油機理;並通過大量實驗研究選出適合於大慶油田的聚合物,解決了聚合物高黏性非牛頓流體在管道輸送及礦場高壓注入等一系列工藝技術難題,使大慶油田成為大規模套用聚合物驅油三次採油的生產基地。
四、油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續發展階段(1998-)
提出並組織研究出由“鹼-表面活性劑-聚合物”組成的複合驅油技術,進一步提高原油採收率,通過試驗證實提高採收率20%以上;
實現用三次加密和三次採油相結合的方法開採薄差油層的首次現場試驗,提高採收率13%以上;
完成了樹脂砂壓裂等7套採油工藝技術,使化學驅工藝成龍配套,成為可以形成現實生產力的油田開發重要技術手段。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實現了泡沫複合驅油技術的現場試驗,提高採收率30%左右;
致力研究的二元複合驅、同井注采等四次採油工藝已投入套用性試驗。
論文著作
在中國及國際核心期刊和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和宣讀論文40多篇,著有5部專著和譯著。據2015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顯示,在1986年至2007年共發表了46篇期刊論文。論文(部分)
王德民,陳朝胤.國際石油工程會議論文集·大慶油田分層注采工藝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2.3王德民,陳朝胤.大慶油田分層開採工藝技術.美國學會石油工藝,1983(8)
王德民,陳朝胤.大慶油田堵水效果預測方法.石油學報,1983(1)
王德民,唐加禮.第二次國際石油工程會議論文集·大慶油田高含水期採油工藝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3
著作
王德民等編譯.國外三次採油技術.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08
王德民主編.大慶科技論文精選1960-1995年在國際會議及國外刊物上發表的科技論文.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王德民著.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院士文集:王德民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9
王德民主編.大慶科技論文精選續1995-1998年在國際學術會議及國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的科技論文.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王德民著.走向新世紀的大慶油田開發.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4
社會任職
現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國際石油工程師學會(SPE)傑出服務獎委員會委員、長遠規劃委員會委員、著名演講人評選委員會委員,中國礦業聯合會顧問、中國石油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科協副主席、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黑龍江省石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科學》、《工程師論壇》等6種雜誌編委。中國石油大學兼職教授、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生活
王德民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瑞士人。1961年除夕,食堂把麵粉和餃子餡發給大家改善生活,每人八兩面,他不太會包,為了節省時間就包了兩個特大號的餃子,煮了很長時間才煮透。
2013年9月,王德民1955年在北京石油學院學生註冊卡上的照片在網路走紅,被稱為中國石油大學“史上最帥校友”、“學霸版吳彥祖”、“秒殺一切電影明星”,中國石油大學的青年學生也絡繹不絕地來到校史陳列館專程觀看這張照片。
獲獎記錄
王德民先後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一項以及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三項,省部級發明創造和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24項,並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5項,其中7項獲國際專利。
1978年王德民組織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藝”“分層採油工藝”“油水井測試工藝”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他研究的“油井多用途偏心配產控制系統”獲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
1986年主持完成的“大慶油田注水開發高產穩產技術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8年組織完成的“化學驅”三次採油技術科研成果“聚合物驅油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年他主持攻克的“泡沫複合驅油”技術獲2005年度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
200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人物評價
王德民是一位功績卓著,卻鮮為人知的知識分子,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促進了中國石油基本自給這一天的來臨,得到重視和尊重;王德民的研究都是從實踐出發,他的科研成果全部轉化為了生產力;他對石油工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民日報海外版》評)
王德民作風嚴謹,一絲不苟;他的每項研究都套用至今,一直以來堅持原則,只研究油田急需並且大部分需要的項目。(《光明日報》評)
王德民堅持刻苦鑽研、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其獨特思維和敢於創新的突出特點,在油田注水開發和三次採油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使中國在這些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成果的套用,對大慶油田各個階段的發展和穩定,對黑龍江省地方經濟的發展,乃至整箇中國陸上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穩定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東北網評)
作為一個東西方混血兒,外貌與平常人不同,面龐英俊,五官立體。
網路走紅
2013年9月,中國石油大學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學生註冊卡上的照片因酷似吳彥祖而在網上走紅。該照片也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青年學生中引起反響,絡繹不絕的大學生來到校史陳列館專程觀看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來自王德民1955年在北京石油學院的學生註冊卡,時年18歲的王德民面龐英俊、眼神深邃,被網友封為“學霸版吳彥祖”,因在網路走紅而被網友稱為中國石油大學史上最帥校友:“石油大學史上最帥校友有木有。”“王德民院士年輕的時候秒殺一切電影明星啊!”
王德民星
2016年4月12日舉行的“王德民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上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已批准國際編號為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以褒獎他對石油開採技術的卓越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公報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為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