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3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僅18歲。1936年王崇實先後在別山鎮和朱華山村以教書為掩護從事地下革命活動。1938年4月,王崇實參加了薊縣縣委在盤山千像寺召開的武裝暴動籌備會議,23歲的王崇實被任命為薊縣縣委書記。1938年8月17日,抗聯隊伍一部在別山鎮被日軍石川部隊圍困。當日夜,王崇實所屬部隊支援其突圍,與日軍激戰。為爭奪制高點,王崇實身先士卒,勇猛衝殺,吸引了敵人火力,被圍部隊得以突圍,但王崇實卻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僅23歲。
主要功績
1938年4月4日,王崇實參加了薊縣縣委在盤山千像寺召開的武裝暴動籌備會議。會上,受中共河北省委的委任,23歲的王崇實任薊縣縣委書記。此後,王崇實領導全體黨員在基本民眾和上層士紳、偽職人員中發展救國會員,建立抗日救國會組織,準備抗日武裝暴動。
7月,冀東抗日武裝暴動開始了,王崇實立即行動起來,與卜榮久、商香閣、王少奇等人以城內簡易師範、第一高小的師生及城南板橋、城北白馬泉一帶的救國會員為骨幹,組建了抗日聯軍第五總隊,商香閣任總隊長,王崇實任政治主任。隨後,王崇實帶領五總隊一部,向別山六區、下倉七區一帶發展,摧毀日偽區村政權,宣傳抗日,收集槍枝,籌備糧款,擴大隊伍。不久,王崇實與張士毅、郝希武領導的六總隊取得聯繫,共同組建了第五總隊軍事委員會,並擔任軍委會成員。7月底,王崇實帶領五總隊一部與十六總隊、十八總隊、三區隊等抗聯隊伍,配合八路軍四縱三十三大隊攻克縣城。戰鬥中,王崇實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王崇實經常對黨員說:“共產黨員為革命,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抗日就不能怕犧牲。”
1938年8月16日,王崇實帶領五總隊一部、六總隊、十六總隊等抗日隊伍,轉戰到縣內東部一帶,攻克了彩亭橋偽警察分局。隨後,王崇實又帶領抗聯隊伍向玉田進軍,配合洪麟閣部攻克了玉田縣城。17日,抗聯回師來到縣內,攻克了別山鎮偽警察分局。當晚,抗聯各個隊伍都駐在了別山鎮。次日凌晨,偽滿洲軍甘珠爾扎布支隊騎兵第五團、石川部隊、呢瑪部隊、山炮排前來圍剿抗日聯軍。王崇實得到情報之後,立即下令抗日聯軍各部撤退。但是,因為一部抗日聯軍沒有接到通知,被偽滿洲軍包圍。王崇實撤出別山後,發現抗聯還有一部沒有撤出來,立即率領抗聯隊伍回頭解救被圍的抗聯部隊。經過激烈戰鬥,被包圍的抗聯隊伍終於被解救出來了,隨後向西北的翠屏山一帶撤退。但是,偽滿洲軍甘珠爾扎布支隊卻緊追不放,尾隨其後。王崇實指揮抗日聯軍一邊阻擊,一邊撤退。來到翠屏山東部的普陀山下,王崇實率領抗聯戰士搶登普陀山的制高點,準備居高臨下阻擊日軍。偽滿洲軍見抗日聯軍登山據守,不明底細,不敢貿然進攻,遠遠地向山上的抗日聯軍開槍開炮。此時,王崇實布置好隊伍之後,登上了一座小廟外邊的高地,舉起望遠鏡觀察山下的敵情。一顆子彈飛來,王崇實不幸被擊中,光榮犧牲,時年23歲。
人物評價
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24日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王崇實是其中之一,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軼事典故
幼年入學,穎異聰慧,尤其喜愛文學。少年時代的王崇實就受到革命薰陶,特別喜歡聽表哥李子光講“打土豪”的故事。王崇實功課好,書法也好,13歲就能臨帖《文心雕龍》,筆鋒剛勁有力。他尤其喜歡文學,愛看進步書刊,如安徒生的童話、高爾基的小說以及魯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王崇實從十四五歲就開始寫童話,後來寫小說和詩歌。作品有《雕王的故事》《麥田的風波》《一粒真葡萄》《一個鄉下的姑娘》《在花園門外》《轉眼成人的孩子》和長詩《鏡與煉》。其中,《麥田的風波》用散文的形式描寫拾麥穗的窮孩子同地主兒子鬥爭的故事,這正是他組織窮孩子拾麥子的親身經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正在北平師範大學讀書的王崇實和那些具有民族氣節的學生,憤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大同盟。王崇實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抗日活動,因此被學校開除學籍。回到縣內家鄉,王崇實仍不氣餒,繼續參加各種革命活動,又被縣公署警察局通緝。王崇實投奔了玉田縣的親戚,輾轉來到唐山趙各莊煤礦中學求學。他名義上是這裡的學生,實際上仍然從事革命工作,並找到了黨的關係,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時年僅18歲。
王崇實邊上學邊從事革命工作,又被學校開除。黨組織派他到林西、古冶一帶的煤礦工人中,從事工人運動工作。當時,王崇實沒有職業,生活無著,只有靠撿煤渣、打短工掙錢來維持生活。王崇實和工人一樣,挨過工頭的鞭子,也挨過日本人的大棒子。在黨的領導下,他不斷組織工人舉行反抗資本家,反抗日本人的罷工活動。在罷工活動中,王崇實很快成了工人兄弟的知心朋友,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後來,王崇實還進入天津,在天津書店領導工運工作。
1936年,王崇實接受中共黨組織的委派,到農村開展抗日工作,因而回到家鄉。先在別山鎮,後在朱華山,以教書為掩護進行抗日宣傳工作,並自編教材經常對少年兒童進行啟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