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郵編:717408
區號:0911
全鄉轄13個行政村,55個村民小組,89個自然村, 2000年統計人口數為6000人,2003年末有1518戶,6717人。
2004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450.5萬元,財政收入162萬元,人均純收入1773元,人均生產糧436公斤,人口自增率6.2‰。
全鄉總流域面積1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萬畝。延(安)青(陽岔)公路經此。陰山峁水庫流域面積30平方千米,庫容485萬立方米。
各村編號記錄
鄉鎮名稱 | 地區編號 | 地區名稱 |
王家灣鄉 | xh8901 | 王家灣 | 王家灣 |
xh8902 | 高川 |
xh8903 | 蘆草峁 |
xh8904 | 石寨 |
xh8905 | 西窪界 | 西窪界 |
xh8906 | 陽克郎灣 |
xh8907 | 井道峁 |
xh8908 | 尖山灣 |
xh8909 | 榆山 |
xh8910 | 黨渠 | 黨渠 |
xh8911 | 榆樹灣 |
xh8912 | 薛家圪堵 |
xh8913 | 柳樹崾峻 |
xh8914 | 安保塌 |
xh8915 | 廟界 |
xh8916 | 寺灣 | 寺灣 |
xh8917 | 大台 |
xh8918 | 六道峁 |
xh8919 | 五道峁 |
xh8920 | 郝家圪台 |
xh8921 | 春家灣 |
xh8922 | 寺圪堵 |
xh8923 | 四道峁 |
xh8924 | 圈槽灣 |
xh8925 | 界口 |
xh8926 | 高龍山 | 高龍山 |
xh8927 | 麥地灣 |
xh8928 | 走馬梁 |
xh8929 | 石峁 |
xh8930 | 馬家塬 | 馬家塬 |
xh8931 | 巴家河 |
xh8932 | 寨河 |
xh8933 | 北山 |
xh8934 | 墩焉 | 墩焉 |
xh8935 | 丁嘴梁 |
xh8936 | 閻台 |
xh8937 | 劉峁 |
xh8938 | 黃草塌 |
xh8939 | 張家塬 |
xh8940 | 馬家山 |
xh8941 | 南塌 |
xh8942 | 社梨塌 |
xh8943 | 李家塌 |
xh8944 | 屈家畔 | 屈家畔 |
xh8945 | 陰山峁 |
xh8946 | 屈家畔 |
xh8947 | 米麵塌 | 米麵塌 |
xh8948 | 小莊科 |
xh8949 | 葫蘆塌 |
xh8950 | 曹家窪 | 曹家窪 |
xh8951 | 駝項 |
xh8952 | 龍安畔 |
xh8953 | 打樹崾瞼 |
xh8954 | 城隍梁 |
xh8955 | 王峁灣 | 王峁灣 |
xh8956 | 下馬梁 |
xh8957 | 王莊 |
xh8958 | 陽嘴 | 陽嘴 |
xh8959 | 韓莊科 |
革命舊址
王家灣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市安塞縣王家灣鄉王家灣村。1947年4月13日--6月8日,中共中央機關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轉戰陝北期間,在此居住。舊址為1排5孔坐北面南的土窯洞。東起2孔窯洞由房東居住,其餘3孔窯洞為套洞,任弼時住第3孔窯洞。
歷史沿革
1937年設安塞縣七區王家灣鄉。1949年2月與五區合併,為五區王家灣鄉。1958年改五星公社,年底併入子長縣。l961年9月設安塞縣西窪界公社。l965年3月遷至王家灣,改稱王家灣公社。1983年9月改為王家灣鄉。1989年底,全鄉東起子長縣李家岔鄉麻林山村,南到坪橋鄉以白豬山為界,西連鐮刀灣鄉宋家窪村,北靠靖邊縣青陽岔鄉大路塌村,總面積188.4093平方千米,人口6213人,其中農業人口6150人,轄12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4個廢村。1997年,面積188.4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王家灣、屈家畔、馬家塬、墩焉、高龍山、西瓜界、黨渠、寺灣、陽咀、三峁灣、曹家瓜、米麵塌12個村委會。
村落
村落(1983年資料,括弧里為自然村,分號後為廢村):王家灣(王家灣、高川、蘆草峁、石寨),西窪界(西窪界、陽克郎灣、井道峁、尖山灣、榆山),黨渠(黨渠、榆樹灣、薛家圪堵、柳樹崾峻、安保塌、廟界),寺灣(寺灣、大台、六道峁、五道峁、郝家圪台、春家灣、寺圪堵;四道峁、圈槽灣、界口),高龍山(高龍山、麥地灣、走馬梁、石峁),馬家塬(馬家塬、巴家河、寨河、北山),墩焉(墩焉、丁嘴梁、閻台、劉峁、黃草塌、張家塬、馬家山、南塌、社梨塌、李家塌),屈家畔(屈家畔、陰山峁;屈家畔),米麵塌(米麵塌、小莊科、葫蘆塌),曹家窪(曹家窪、駝項、龍安畔、打樹崾瞼、城隍梁),王峁灣(王峁灣、下馬梁、王莊),陽嘴(陽嘴、韓莊科)。
主導產業
王家灣鄉立地條件差、土壤沙化嚴重,經濟基礎薄弱,民眾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事物慢,發展產業比較困難。儘管如此,堅持依靠產業發展經濟對改善全鄉貧困面貌的極端重要性,所以近幾年來,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激勵,外出參觀、典型帶動等多種辦法,千方百計鼓勵民眾發展棚栽、草畜、林果幾大產業,目前全鄉三分之一的農戶或大或小有了自己的產業。
草畜發展
王家灣鄉山大溝深,畜牧產業自古以來就是本地民眾的優勢產業,只是以前完全依靠自由放牧。1999年國家退田還林政策實施以來,經過廣泛宣傳引導,扭轉了在民眾中沿襲幾千年的以自由放牧為主的養畜方式,開始發展舍飼養殖。一則因為民眾有自古以來的養畜傳統,二則因為退田還林草以來發展了大面積人工種草,三則因為草畜產業受水源的制約小,所以鄉黨委、鄉政府在分析利弊的基礎上,果斷提出“主攻草畜業”。近年來,全鄉人工種草面積已累計達到4.3 萬畝,這其中除了傳統的苜蓿,沙打旺等品種外,還適時試種了海盜苜蓿、飼料玉米等新品種飼草,使全鄉飼草品種更趨多樣化,合理化。全鄉舍養羊子4600隻,牛200頭,雞3024隻。其中建成全縣白絨山羊改良基地 1 個,秦川牛良種繁育基地 1 個,西門塔爾牛繁育基地1個。培育起養殖專業村4個,養羊大戶77戶,養牛大戶13戶,養雞大戶4戶,養兔大戶1戶,草畜產業覆蓋的戶數達 610 戶,年均產值340萬元,僅此一項可為全鄉人均增加純收入350元。
棚栽發展
就全縣而言,棚栽業居農業三大產業的首位,但這一產業在王家灣鄉由於受土壤、交通,特別是水源條件的限制,所以這一產業在實度擴大規模的同時,重點在質量效益上求突破。從1999年機井試水成功發展大棚以來,截至目前數量發展到了515棚涉及6個村102戶417人。但由於民眾文化素質低,掌握新技術慢,大棚效益僅能達到全縣的中等水平。棚均年收入只能達到4500元左右。
林果發展
林果業主要在鞏固原有老果園的基礎上,擴大各類雜果面積,加強管理,提高效益。幾年來新發展雜果1763畝,並對全鄉1100多畝老果園全部實行了高接換頭和巧施肥、大改型、強拉技等技術改造。但目前,還沒有見到效益。
退耕還林
按照“鞏固成果,落實政策,穩步推進”的總體要求,堅持“三個優先”的原則,即優先安排尚未享受退耕還林的空白村、空白戶;優先消化超前實施的合格面積;優先解決遺留問題,科學規劃,精心實施,圓滿完成了退耕還林各項任務。99年以來,完成補植任務53749畝,其中退耕地29527畝,荒山荒坡造林24222畝,今年完成新造林15000畝,其中退耕地2000畝,荒山荒坡13000畝,全鄉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68749畝。為了確保此項工作紮實有效開展。在規劃上,堅持無差錯原則,實行一張藍圖管到底,在留足2.5畝口糧田基礎上,耕地、荒地一次退到位,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地塊,調動民眾廣泛參與。在管理上,嚴格按市政府出台的種苗管理辦法,實行“四證一簽”制度,嚴把苗木質量關,大力推廣截桿、蘸泥漿、覆土等技術,確保成活率。在封山禁牧上,採取了領導包片,幹部包村、退耕辦督查的辦法,制定封山禁牧獎懲辦法,加大了禁牧封育力度,達到了全面徹底封禁目的。在政策兌現上,我們會同林業部門,對歷年來的遺留問題,進行了清理解決,進一步核實農戶退耕面積,做好政策街接,同時嚴格執行“十不兌現”政策,確保兌現工作順利實施。
農田建設
近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結合全鄉的實際情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在狠抓主導產業開發的同時,鄉黨委、政府重點在農田水利建設上求突破。堅持“圍繞村莊修農田,修好農田興產業”的原則,幾年來,在全鄉範圍內新修農田6700畝, 共爭取淤地壩項目資金87萬元,新修淤地壩6座,預計三年後,可以為全鄉新增壩地面積540 畝。
基礎設施
幾年前,王家灣鄉內沒有一條柏油路,坪橋至王家灣,鐮刀灣至王家灣兩條連鄉公路也全部為土路,顛簸不平,晴通雨阻,行路十分困難。當地民眾到縣城辦事,由於道路原因,往往兩到三天才能返回家中,十分不便,民眾叫苦連天。至於村與村之間的連村公路幾乎為空白,一切運輸全靠人背畜馱,走親訪友全靠步行,所以民眾中流傳著“出門基本靠走”的順口溜。近幾年,經過多方爭取,於2001年柏油硬化了鐮刀灣至王家灣15公里連鄉公路,並藉助石油開發,扶貧重點村建設等機遇在全鄉範圍內新修村級公路62公里,維修拓寬35 公里,全鄉13個政村,89個自然村中,目前有11個政村,81個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使行路難問題初步得到了緩解,但鄉村道路等級低,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一遇雨季,道路經常被沖毀,由於立地條件差,修復十分困難。
1999年以前,全鄉範圍內人畜飲水主要靠畜馱,馱水近則三五里,遠則十多里,並且道路崎嶇不平,人仰馬翻的事故時有發生。用水難的問題嚴重困擾著全鄉民眾的生產生活。面對現狀,全鄉所有幹部民眾雖人人都苦思冥想,但終究沒有一個可行的方案。在山西類似王家灣的自然環境中發現了深水機井,經過反覆論證,在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到處借款5萬元,試著打了一口機井,為解決全鄉甚至全縣山區民眾的飲水問題開了先河,之後兩到三年中,全鄉範圍內投資360多萬元,先後新打機井31口,使全鄉祖祖輩輩以來靠馱水吃的局面得到了扭轉,也為後來全鄉發展棚栽、養畜等多項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鄉自來水入戶率已達75%以上。與此同時,近年來,鄉內程控電話、有線電視也相繼開通,用戶逐年增加,程控電話用戶目前已達 580 戶,有線電視用戶達93戶,行動電話信號也覆蓋全鄉。鄉內民眾與外界的信息渠道基本暢通。
利用異地搬遷項目實施的機遇,對全鄉部分居住條件差,水、電、路不通,僅靠一般的幫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民眾實行異地搬遷,幾年來,共搬遷 8個村,176戶,724 人。目前這部分搬遷的民眾,已經基本上擺脫了溫飽問題的困擾,逐步走上了發展產業的路子。
重點村項目計畫實施7個村,目前已經實施了3個村。這種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集中時間,以民眾參與為基礎的扶貧方式,十分有利。目前已經實施了該項目3個村的水、電、路、學校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農業產業發展也已經全面啟動。實施重點村項目的三個村共投入資金105萬元,新修道路15公里,解決自來水369 戶,維修學校3 所,新修農田60 畝,發展產業4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