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橋村[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王家橋村]

鳳凰鎮王家橋位於鳳凰鎮政府駐地東南3.5公里,烏河西岸,興邊路東側。總面積2.30平方公里,耕地1.43公頃。現有居民451戶、1551人。

由來

明末王氏立村,始為孫婁王氏之“湧泉別墅”,名湧泉村。清康熙年間,以王氏為首,聯合鄰村居民在烏河上修橋,名“王家橋”。後遂易村名為王家橋。

沿革

明清時該村屬臨淄縣仁義鄉。民國初期屬臨 淄縣南六社。1950年9月屬臨淄縣第七區。1958年9月成立路山公社,該村隨屬。1984年4月社改鄉。1996年路山鄉改路山鎮。2003年12月,路山鎮、召口鄉合併為鳳凰鎮,王家橋村隨屬。

名人

王家橋王氏為鳳凰鎮望族,歷史名人輩出。

王友詢,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進士,欽點御前二等侍衛。康熙五十九年(1720)奉命建造直達西藏的台站。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發生叛亂,駐防天青茶漢哈達,招降1600餘人。乾隆元年(1736),調署西寧總兵。期滿授貴州安籠鎮總兵。乾隆六年(1741年)鎮守貴州古州等地,翌年殉職。

王友詢卒後歸葬於湧泉別墅東北隅水西岸。墓冢前兩側立有雕龍石碑,左書生前軍

功,右書御賜祭品單。石馬、石虎、石等分列兩側。正中立有功績牌坊,上刻“聖旨”,正刻“績茂黔南”,背刻“大總戎”。

王友詢工書畫,擅詩歌。詩詞蒼涼悲壯。著有《 征西紀略》 《苗蠻全圖》《教練輯要》《閱史約記》等。

文化

王家橋亦稱七孔橋,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踩橋,流傳至今。傳說古王友詢牌坊匾(正面)時在七孔橋東南有一座元和寺,寺院和尚欺男霸女,民憤極大。王橋村一位在京的丞相,向皇上控告和尚的暴行,皇上一擺手說“罷了”。但執行官錯解其意,誤為“耙了”。正月十六日這天,將元和寺和尚綁赴曠野,埋入土中,頭露地面,牽牛套耙,施以“耙刑”。為了紀念這個為民除害的日子,每年正月十六日,王家橋周圍各村男女,都敲鑼打鼓,到七孔橋踩橋。人們戲妝打扮,踩高蹺,熱鬧非凡。此項文化活動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