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漢[楊樹專家]

王宗漢[楊樹專家]

王宗漢,1935年6月出生於河南省汜水縣(今滎陽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收集和保存了大量楊樹種質資源,建立了中國最大的楊樹基因庫;通過對楊樹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習性的研究,不斷篩選和推廣一批楊樹優良品種,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在楊樹栽培技術上有新突破,實現了速生豐產;通過對楊樹“小老樹”形成原因和改造的研究,探索出營造混交林的方法,提高了林分的穩定性。另外,還對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宗漢做了簡要介紹。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他家裡種著數十株柿樹,他從小隨著祖父在柿樹園內勞動,培育了對樹木的濃厚興趣。1942年以後,河南省大片土地相繼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他家因靠近鐵路、公路,經常受到騷擾、搶掠和蹂躪。國讎家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感到只有祖國的強大,才不會被人欺凌。中華民國時期,土匪橫行、欺弱凌強,王宗漢的家也深受其害,於是他暗下決心,要好好念書,將來支撐門戶。他懷著這種複雜的心情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沒有了剝削和壓迫,並有學校助學金的幫助,使他順利地完成中學階段的學習。1956年高中畢業後,他考入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衣、食、學雜費仍然全由國家資助。他懷著對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府的無限感激之情,刻苦學習。1960年大學畢業,考入該校的研究生班,受教於汪振儒先生,研讀樹木生理專業。

1963年底被分配到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工作。早期從事天然林經營研究,根據他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輕撫育、勤撫育”的經營方針,使寶貴的森林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和保護。

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他仍斷斷續續地堅持研究工作。為提高板栗的嫁接成活率,他在1968年冒著風險,到山東、安徽、湖北等省進行考察。70年代初,山西北部數百萬畝小葉楊人工林出現了大面積“小老樹”,他又和林場廣大職工一起開展“形成原因”和“改造方法”的試驗研究,並取得了重要成果,防止了“小老樹”的擴大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到70年代中期,他又把研究方向引深到楊樹的豐產栽培方面,從而帶動了中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楊樹豐產林的發展。進入80年代,王宗漢相繼主持楊樹良種的引種和推廣及楊農間作、沙棘良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等研究項目。1985年以後他主持山西省中德林業合作項目楊樹育種工作,不遺餘力地從國內外收集豐富的楊樹基因資源,進行楊樹的品種改良,為楊樹生產,實現良種化、基地化、豐產化、優質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他擔任山西省植物學會理事,1982年任山西省楊樹委員會副秘書長。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木良種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德林業技術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副組長。1986年晉升高級工程師。1991年任中德林業技術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技術成就

70年代初,山西省北部在50年代為防風固沙而營造的數百萬畝小葉楊人工林生長急劇惡化,蟲害蔓延,出現了大面積“小老樹”。由中國林業科學院林業科學研究所、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及生產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王宗漢參加並組織了此項工作。他通過詳細的調查和全面分析後認為,由於50年代受蘇聯林學理論——立地條件越差造林密度越大的影響,使之栽植密度過大(10000株/公頃以上),林木營養區間狹小,林分提前鬱閉。當林地停止中耕,土壤表層板結,降水難於下滲,造成土壤乾旱,導致生長量大幅度下降。為此他提出了相應的改造措施:幼林疏伐、中耕除草、修枝除萌、防治病蟲等。經改造的林分,林木生長量提高2~3倍。僅雁北地區改造面積就到達4萬多公頃,增產木材80多萬立方米。這項技術被推廣到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該項研究被評為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小老樹”和蟲害的大面積發生和蔓延,引發了王宗漢的深深思考,他感到大面積純林潛伏著巨大的危機。除了小葉楊,還有沒有更適宜的樹種呢?為此他進行過廣泛的調查,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了解到在遼、宋時期,這裡的丘陵、溝谷、河流沿岸曾生長著茂密的油松、落葉松和其他樹種,只是由於戰亂和過度墾殖,才淪為今日的沙荒,在環境和立地條件發生巨大變化的現在,這些樹種能否再次在這裡生長呢?王宗漢又研究了現今殘存樹木的生長發育狀況,並根據遺傳特性,提出針葉松“入晉下山”的引種方針:即將油松從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區,引種到10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同時再從內蒙古東北部引進樟子松。這兩個樹種在平原地區生長表現良好。實踐證明用造林樹種的多樣化來預防“小老樹”的再次出現,是完全可能的。現在的造林面積已近3萬公頃,生長量已超過小葉楊2倍以上。

他在進行楊樹“小老樹”研究時還發現,由於土壤中的碳酸鈣澱積層——白乾土根系不易穿透,也吸收不到下層土壤養分,嚴重影響著樹木的生長。而中耕、疏伐、蓄水、灌溉可破壞白乾土層,極大地促進樹木的生長。他以此為楔機開始了突破楊樹傳統栽培模式試驗。通過數年的實踐,他探索出“良種、大苗、大坑、深栽、稀植、中耕、灌溉、施肥、修枝”等系列豐產栽培措施,使林木生長量提高5倍。並很快在全省推廣。到80年代中期,楊樹豐產林面積已達到6萬多公頃。同時,這種技術還被廣泛套用於“四旁”植樹、農田林網,甚至針葉樹的栽培上。由於他研究這項技術,最早始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為推動中國北方楊樹豐產林發展和基地建設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因而獲國家農業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技術推廣二等獎,並發表論文8篇。

80年代以後,為適應民用建築材料的需要,王宗漢急農民之所需,利用楊樹生長迅速和農區水熱條件好的優勢,把楊樹豐產栽培技術,組裝套用在楊農間作的立體種植模式上。通過對楊、麥生長節律的不同發育階段對光能利用和根系在土層中分布特點的觀測,以及經營措施與樹木生長和作物產量關係的研究,最後得出這種栽培模式,提高了經濟效益20%~30%,並且基本上解決了木材供求緊缺的問題。在這項研究方面他又發表7篇論文。

自從楊樹豐產林和楊農間作在全省推廣以後,地區間的發展很不平衡,造林技術和經營措施差異很大,從而影響楊樹生長、產量和經濟效益。他為了規範栽培技術,又多次組織人力進行調查,根據氣候、土壤、水資源等條件,決定了楊樹的品種及其栽培區劃,制定了相應的生長指標,擬定出《山西省楊樹速生豐產技術規範》,由省質量標準局頒布執行。

60年代,山西省尤其是北部地區引進大量楊樹新品系,因篩選工作滯後,未能大面積推廣。鑒於此,他從70年代初期多次組織科技力量先在雁北地區普查,後又推廣到全省。根據生長量、適應性、抗逆性等質量和經濟性狀,篩選出民眾楊、北京楊、合作楊、小黑楊、沙蘭楊等優良品種。又具各品種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狀況、各地區氣候和立地條件,進行栽培區劃,制定出相應推廣計畫。到80年代初期,推廣面積達到6萬多公頃,在“四旁”和農田林網的栽植株數達到1.07億株,增加蓄積量317.08萬立方米,增加產值近3億元。

為了使楊樹品種不斷更新,在他的倡導和組織下,又相繼引進了I-214楊、I-72楊、I-69楊、西瑪楊、阿旺佐楊。這些樹種在相同立地條件下比民眾楊、北京楊的生長量高1倍以上,因而成為它們的替代性品種,栽培面積達1.34萬公頃。

隨著光肩星天牛逐漸從河南省、陝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侵入,對楊樹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楊樹的生存受到威脅。在這種形勢下,必須儘快找到適宜更換楊樹的新樹種。為此他多次到河南、陝西進行調研,陸續引進泡桐新品種:白花泡桐、桐雜1號,桐選1號等。它們不但適宜性強,而且生長快,樹幹通直,經濟價值大。為推廣泡桐,他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山西省泡桐栽培技術規範》,在短短的幾年內,“四旁”及農田林網的栽植株數就超過了楊樹。但他並未就此停滯不前,還在不斷探索,又著手和林木良種室的同事,從早期引進的毛白楊品系中篩選出抗光肩星天牛品種,現在已選出了倍體毛白楊等,在生產中已廣泛推廣,前景廣闊。

山區一直是楊樹引種的薄弱環節,他利用“中國、德國林業技術”項目收集的楊樹豐富資源,選擇比較耐寒的品種在山區進行試驗,通過適應性和生長性狀的測定,從歐洲山楊中篩選出3個品系,其生長量超過中國山楊2~3倍。被引種到東北和華北地區,生長仍然良好,只因扦插生根困難,限制了繁殖和推廣,因此他又組織科技人員進行無性繁殖研究,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突破了生根技術。利用白化莖扦插、生長激素處理及嫁接等方法,使生根率達到90%以上。這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物經歷

1935年6月11日 生於河南省汜水縣(今滎陽市)。

1956-1960年 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學習。

1961-1963年 北京林學院研究生班學習。

1964-1980年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森林獎勵經理研究組組長。

1978-1986年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工程師。

1981-1983年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木良種研究室副主任。

1984-1990年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林木良種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山西省中德林業技術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副組長。

1991-1997年 山西省中德林業技術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

1994年 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論著

1 王宗漢,劉懷德.楊樹豐產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山西農業科學,1980,(27):2~5.

2 羅龍,陳伯華,王宗漢.農林牧實用技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宗漢.楊樹豐產林營造技術.山西林業科技,1983,(4):1~7.

4 王宗漢,於若非.楊樹豐產林考察報告.山西林業科技,1985,(3):2~5.

5 王宗漢,鍾輝.河北楊生長特性調查.山西林業科技,1987,(4):1~4.

6 王宗漢,吳明蓀.雁北地區楊樹“小老樹”改造方法和效果.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科研文集.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989,270~280.

7 王宗漢.民眾楊的引種和推廣.見:山西省林科所科研文集.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989,25~29.

8 王宗漢,周洪.楊樹豐產林生長發育規律的研究.山西林業科技,1990,(2):19~25.

9 王宗漢,賀義才.沙棘自然類型的研究.山西林業科技,1991,(2):1~6.

10 王宗漢,楊培林.天然沙棘的生長習性和促進結實技術.山西林業科技,1991,(2):7~11.

11 王宗漢,石如玉.楊樹枝條含水率動態研究.山西林業科技,1992,(1):1~6.

12 王宗漢,李新平,郭學斌.楊樹種間生物學基礎淺析.山西林業科技,1994,(4):25~28.

13 王宗漢,周洪主編.山西楊樹豐產技術研究.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5.

14 韓一凡,王宗漢,Grosscurth W.在中國的天然林分中選擇及收集楊樹種類.(德),王宗漢主編.中國黃土高原北部造林技術——山西省金沙灘中德林業技術合作項目十二年成果論文集.

15 王宗漢,周洪,Siebert H(德).楊樹造林技術.見:周洪,Weisgerber H(德),王宗漢主編.中國黃土高原北部造林技術——山西省金沙灘中德林業技術合作項目十二年成果論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