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學義,男,漢族,1957年5月出生,1975年9月參加工作,1977年10月入黨,本科學歷,農藝師職稱,歷任新疆建設兵團葉城二牧場工人、副連長、指導員、副書記、場長等職,曾多次榮獲師級先進個人,2003年榮獲勞動模範。
人物事跡
王學義生在兵團,長在兵團,他高中畢業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紮根兵團。在團場擔任基層領導20多年中,紮實工作,曾奮不顧身的救出被大火圍困在房屋中的三名職工子女,多次受到團黨委的表彰獎勵。1999年底,農三師黨委調整葉城二牧場領導班子,王學義被師黨委委以重任,將他從城郊團場調整到二牧場任場長。他不講條件,不怕邊境牧場自然條件惡劣、困難多,而是從大局出發,帶著信念與責任愉快地來到了這個邊境牧場。葉城二牧場地處崑崙山麓,海拔在2700-4840米,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全年有37%的天氣出現大風和沙塵暴。建場近50年來,二牧場人走的始終是戈壁便道,點的是煤油燈,喝的是澇壩水,住的是土塊房,經濟結構比較單一,主要是以畜牧業為經濟支柱產業。而經濟支柱是粗放的牧業,以犧牲生態為代價來維持經營,要想改善二牧場貧困落後的局面,王學義和一班人在發展經濟時,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樹立憂患意識、超前思維、理清思路、科學論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找準適合二牧場經濟發展的思路:穩定發展山區畜牧業,加快發展農區畜牧業,做大做強特色林果業,走林果畜發展相結合的路,把發展保護生態林果業列為牧場的經濟支柱產業和二牧場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命工程。
王學義視林業資源為生命,有較強的法制意識。他剛到二牧場對全場生產經營及林業資源進行調研時,在四連發現一個片林里有很多人伐樹,他不顧一切上前去制止,給伐樹人員講《森林法》,讓伐木人員停止亂伐行為,並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弄清事情真相,同時給全場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課,也打消了個別領導計畫將片林伐掉種地的念頭,制止了一起幹部違反《森林法》事件。為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加快植樹造林的力度,給邊境牧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2001年他向多方爭取二牧場林管站的建站機會,並對建站管理工作嚴要求,高標準,規範化,成立了綠化委員會,落實了林管站的管理工作人員,配備了自動化辦公設施,落實了辦公費用,採取了“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培訓了林業管理人員,成立了由18人組成的護林隊伍,根據管護人員管理的片區,場給予了分類培訓及指導,並與護林人員簽訂了管護責任書,保證了每個護林員年工資不低於5000元,組織機關工作人員配合林管站建檔立案,普查林業資源,研討適合二牧場植樹造林的方案,科學制定出一整套適合二牧場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發展經濟的造林建園規劃,擬定了林政法規普法教育學習宣傳計畫,促進了牧場林業管理法制化。
在造林綠化工作中,王學義把每年的植樹造林工作納入到經濟建設和改善生態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搞好春季植樹造林工作,他冒著嚴寒和風沙親自規劃林帶,平整林床,同林管站管理人員一起聯繫樹苗。由於牧場是乾旱地區,植樹的難度大,在植樹造林期間,場裡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植樹造林活動,他帶領場黨員、幹部、職工、學生、離退休人員、家屬及社會待業青年,冒風沙、頂嚴寒、同甘共苦,奮戰在植樹一線,他每天自帶乾糧吃在地頭。為了趕進度抓質量,開展植樹勞動競賽活動。在場資金特別困難的情況下,他一方面跑資金,一方面抓進度和質量,解決購買樹苗、平地機車費和拉水澆樹費用,在時間緊,水源缺的情況下,為確保植樹造林林木的成活率,他決定在10公里外的地方用車拉水澆樹坑植樹,三年中植樹造林784畝,成活率均達83?郾33%,完成建園7400畝,圓滿地完成了兵師下達的植樹造林任務。
在經濟林建設上,他圍繞兵、師園林發展總體思路與要求,根據牧場的特定地理環境,氣侯和市場預測,確定發展林果業。他通過反覆調研,走訪周邊鄉村幹部民眾,聘請專家指導論證,確立了二牧場最適合種植優質反季節杏子,走發展特色林果業之路。2002年爭取到10000畝特色杏園基地建設國家項目。現已新種植優質杏7400畝,成活率在87.91%,已有48%的杏樹開花結果,承包新植杏園的職工嘗到了科技建園的甜頭,他們在果園管理上更加精心,投入上加大,經濟效益明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