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物質和運動守恆思想
正文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的哲學家。他曾參加明末反清鬥爭。1648年舉兵衡山,抗擊清兵南下。後任南明翰林院庶吉士、行人司行人介子等職。晚年隱居于衡陽石船山,號稱船山先生。他的主要著作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鑑論》、《讀四書大全說》、《思問錄》等100多種。在王夫之的時代,古代哲學思想中的元氣說發展到思辨的高峰。這種唯物主義的元氣說認為,宇宙天地和世界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氣”希微無形,人眼察覺不到,但又充滿宇宙太空。元氣還處在不停的運動狀態之中,它的聚集生成萬物,而萬物的離散又成為元氣。由於元氣的運動,由於元氣中陰與陽兩種屬性的矛盾衝突,從而構成了宇宙萬物及其運動的多樣性。
王夫之以元氣說的哲學推測為思想依據,又從生活實踐的觀察、或有可能從定性的實驗觀察中得到了物質不生不滅的思想。他講道:“車薪之火,一烈已盡,而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木,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爾。一甑之炊,濕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盦蓋嚴密,則郁而不散。汞見火則飛,不知何往,而究歸於地。有形者且然。況其絪縕不可象者乎!未嘗有辛勤歲月之積,一旦悉化為烏有,明矣。”“儻如散盡無餘之說,則此太極渾淪之內,何處為其翕受消歸之府乎?又雲造化日新而不用其故,則此太虛之內,亦何從得此無盡之儲,以終古趨於滅而不匱邪?”(《張子正蒙注·太和篇》)
王夫之在《俟解》中,不僅更詳細地敘述了焙燒汞的過程中汞並不被消滅的事例;而且以燒松煙制墨的生產過程(即由燒松木到產生濃煙,又由濃煙製取墨料),來補充物質不滅的例子。
王夫之在關於物質和運動關係的論述中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永恆運動著的。他說:“虛空即氣,氣則動者也”(《張子正蒙注·參兩篇》)。他認為由於物質元氣包含有陰陽兩個相異的對立面,因陰陽“交感”,元氣便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運動變化。他還說:“太虛者,本動者也,動以入動,不息不滯”(《周易外傳·繫辭下傳》第五章)。他反對“廢然之靜”,指出:“靜者靜動,非不動也”(《思問錄·內篇》),表述了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基於這種關係,明確地指出:“有往來而無死生,往者屈也,來者伸也,則有屈伸而無增減,屈者固有其屈以求伸,豈消滅而必無之謂哉!”(《周易外傳·繫辭下傳》第六章)“故曰往來,曰屈伸,曰聚散,曰幽明,而不曰生滅。”(《張子正蒙注·太和篇》)在這裡,“往”、“來”、“屈”、“伸”、“聚散”與“幽明”,都是古代人關於物質運動形態的看法。王夫之以此說明物質運動只有不同形式之間的相互轉化、而沒有數量上的增加和減少的思想,當無疑義。
王夫之的著作,除文史外,主要是哲學著作。他的物質和運動守恆思想也是一種思辨性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