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良

王基良,男,1960年6月生,現北京市專業書畫家,1986年 作品在日本東京入選中日青年書法展。

王基良,男,1960年6月生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現北京市專業書畫家
王基良作品王基良作品
1986年 作品在日本東京入選中日青年書法展。
1991年 作品入選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鐵路書法展。
2003年 作品在全國第五屆“銀河杯”書法大賽獲優秀獎。
2004年 作品在全國首屆“歐陽詢杯”書法大賽獲銀獎。
2005年 作品在韓國第二屆直指書法大展獲特選並被刻入韓國直指碑林。
2007年 作品“小楷8.88m長卷”在“北京奧運倒計時一周年全國書法大展”獲銀獎並被北京奧組委永久收藏
2007年 工筆畫鳥作品“富貴圖”入選“北京奧運倒計時一周年全國美術大展”。
2008年 作品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第六屆新人書法作品展”。
耗時3年之久,《清明上河圖》第五個版本問世——王基良放大精摹本
《清明上河圖》第五個版本問世
——王基良放大精摹本
一、真跡簡介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高 25.8厘米,長534.6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生動的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通過這幅畫,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它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總之,《清明上河圖》這一不朽傑作,無論從繪畫藝術價值或從歷史價值而言,皆堪稱國之瑰寶。
二、五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作者張擇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
第二個版本:是吳門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根據“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宋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仇本”也是後世眾仿作鼻祖,明人筆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作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第三個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或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這個版本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被稱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第四個版本:是遼寧省公安廳政治部專職畫家羅東平,有感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殘缺,發奮補之,先事臨摹得其筆意,復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當時地理位置、風俗民情加以想像,先後歷五寒暑遂成全圖。被稱為羅東平補全本。
第五個版本:張擇端原作的放大精摹本(即是此本)。是北京市職業書畫家王基良,有感於原作的彌足珍貴,年代久遠,經不起折騰,古玩書畫愛好者們很難一見,於是產生了臨摹並放大《清明上河圖》的想法。歷時三年,完成了放大精摹本。尺寸為,高46.8cm,長972.5cm,比原圖放大近一倍。畫面的樹木枝杈、樓閣屋宇、人物表情、牲畜動態等每一個細節都與原作神似,且線條流暢,筆墨功底深厚。是目前世界唯一可替代原作供人們觀賞的完整摹本。
三、數字統計
經查閱各種資料,有關《清明上河圖》的數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首先,原圖尺寸就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長525cm,高25.5cm;另一說是長528.7cm,高24.8cm(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而《榮寶齋畫譜》中記載為長534.6cm,高25.8cm,應為比較可靠尺寸。
其次,圖中所畫人物、牲畜、房舍、車嬌、舟船、樹木等統計數字也相差懸殊。

人物 牲畜 房舍 車輛 轎子 舟船 樹木 橋樑 數據來源
1 684 96 122
8 25 124

2 550 60 30棟

20

(約)
3 814 83 30棟 13 14 29 180 17
4 1659 209





《拙堂文話·卷八》
5 814 94
14 8 26
6 此放大摹
四、缺損補充
前一部分“郊外掃墓歸來的隊伍,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原圖只剩馬的後半部分,此摹本根據資料記載補全,且將同處其他景物補齊。
其餘還有9處有明顯缺損也亦按原圖殘留部分狀態及場景其他人物表情臆想填充。
五、原作筆誤
任何人創作長卷都不可能無一點瑕疵,張擇端也不例外。《清明上河圖》放大精摹本作者在繪製過程中發現,原圖有兩處筆誤,這是歷史上任何鑑賞家從未提出過的。
一是畫卷開始,第三條馱炭的毛驢與穿插的樹幹前後關係交代不清。二是畫卷末端,三人在井邊提水,上端屋頂瓦片有一塊遺漏未勾,且不會有任何理由解釋得通,絕不是有意為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