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璞

以後,王和璞老師的課,成為同學們最喜愛的時間,也是收穫最多的時間。 王和璞老師家裡孩子又多,生活的艱苦,是現在的人難以想像的。 ”王和璞老師的愛國情操,是與他的生活生命而同在的。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事跡

人物簡介

王和璞,1907年生,山東省文登縣人。原台灣國民黨軍事幹校軍事學科組主任、教育長、副校長,金門防衛部政戰部主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中將,1997年去世於台灣,享年90歲。

人物事跡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陸對王和璞的資料了解的甚少。好在1949年隨軍去台灣的安徽桐城人繆綸,在用筆名魯軍出版的《曉樓隨筆》中收錄一篇《一位愛國儒將的逝世——悼念王和璞老師》,現原汁原味刊出,以求窺一斑見全豹之效——
我的老師王和璞將軍走了。享年90歲,雖然說是高壽,但是他的逝世仍然讓我有無比的哀悼與懷念!民國1954年,我考進幹校,王和璞老師當時擔任軍事學科組主任,官銜少將。那時候,幹校學生入伍教育幹校,都是在本校訓練,不像現在三軍六校入伍教育集中在鳳山軍校實施。因為這樣,軍事學科組的教官,在一切以政治作戰為主的幹校,還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也因為這個緣故,有幸能聆聽到王和璞老師的課。因為王和璞老師是組主任,普通課目是用不著他講,他專講戰爭原則。當時,幹校設備十分簡陋,沒有實行小教授班制,尤其是組主任上課,更是要實施合堂講授。我們那一期有400多人,擠在一間大教室里,而且擴音設備又十分的差,在這種條件之下,講的又是死硬的戰爭十大原則條文,沉悶、效果不佳,是想當然的事。但是,王和璞老師就是在這樣不利的環境裡,憑藉他豐富的知識,淵博的學問,深厚的軍事素養,幽默的語調,將死硬的戰爭原則條文,講得生動活潑,教室笑聲不絕,大家聽得興致盎然,印象深刻。我想,古人的如沐春風,大概就是那個樣子。以後,王和璞老師的課,成為同學們最喜愛的時間,也是收穫最多的時間。後來王化公擔任校長,和公老師出任教育長,不再講課,後期的學弟就沒有這份福氣了。王和璞老師為人豁達,對於名利看得淡薄,據了解:1954年,他的少將官銜已經掛了十幾年了,許多資淺的軍官,都已經超越了他的地位,他一點也不在意。他常說:國家到了這種地步,如果不能光復大陸,肩上掛再多的星星,也沒有意義。至於軍服上,他從來不佩戴功章勛表,他說:在大陸上打了敗仗,退到台灣一隅,自省慚愧都來不及,還有什麼功勳之可言?
王和璞老師生活簡樸,已經不是自奉甚儉四個字所能形容。那年頭,軍人待遇真的很差,一個將軍的月俸所得,不足以養家活口。王和璞老師家裡孩子又多,生活的艱苦,是現在的人難以想像的。關於這一點,我的朋友朱西寧曾經在《將軍與我》一文中,有極為深刻的描述。王和璞老師擔任金門防衛部政戰部主任,在當時戰地優先的情形之下,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但是,王和璞老師家裡每個月都寅支卯糧,他偶爾休假回家,連一個專屬的床鋪都沒有,清苦的情形可見一斑!但是,生活上的清苦,工作上的繁重,一點也沒有改變他樂觀的生活態度,他總是笑口常開,風趣依然,使他獲得快樂將軍的雅號。
王和璞老師從來不會嚴顏厲色對待部屬,縱使部屬有錯,他也諄諄告誡而循循善誘。那一年,王和璞老師升任幹校副校長,而我則在總教官室擔任中尉助教,負責查課。和我同時擔任這項工作的還有張慧元,我們兩個真是初生之犢不怕虎,查課的工作做得十分認真。某教官上課遲到,某教官沒有穿軍服,某教官上課不按進度,某教官在課堂題外話太多……凡此種種,都一一記下來稟報,因而引起不少教官反彈,一狀告到副校長那邊,王和璞老師特地召見我們,問明事情經過,我和慧元理直氣壯指陳事實,並且說:“身為教官,為人師表,不但注重言教,而且要注重身教,己身不正,何以正人?”王和璞老師面對我們兩個小中尉的一番慷慨激烈陳詞,不以為忤,並且勉勵有加。不過,他最後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們:“人在有理的時候,也要心平氣和,否則,本身的理由就會欠缺一些。記住我的話,有理,不一定要大聲說話。”後來,我們聽到王和璞老師說得最多,也是讓我們受益最深的兩句話:“事到萬難須放膽,理在直處氣要平。”我在軍中服務30多年,每遇到困難,每覺得有理時,就會想到和公老師的話,就會給我鼓勵、給我警惕!終身受益!
王和璞老師是虔誠的教徒,不煙不酒,一切惡德在他身上都不存在。自軍中退役後,恬靜淡泊過日子,清貧如故,沒有一句怨言。他的道德是一以貫之。有一件事,很少有人提起。王和璞老師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學生,日文之好自是不在話下,但是,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日本話。他說:“語言只是一種學習工具,至於站在國家立場,還是應說國語為宜。”王和璞老師的愛國情操,是與他的生活生命而同在的。
前幾個月,在一次友人兒子的婚禮中,我見到王和璞老師,他一開口叫出我的名字,我趨前請安,他風趣地告訴我:“你最近成了君子了!”我們師生頓時大笑,蓋“君子不重則不威”,王和璞老師警告我“胖了!要小心!”沒想到這是我最後一次聆聽他的教誨,如今竟成了絕響!
1997年月,王和璞老師走了,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如果有,那也應該是陸放翁的心情。“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坊間評論

讀罷這篇追思文章,我們看到了中國齊魯文化在王和璞身上的深深烙印,以他的學識,並且在有生之年見證了“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一定會熱切盼望祖國早日和平統一,正像他的名字“和璞”,祖國這塊寶玉,終究要和合在一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