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祖

譽為“中華老字號”的全國鐘錶業元老之一“亨得利”,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鐘錶的代名詞。“亨得利”前身為浙江定海人王光祖(號炳三)的寧波二妙春鐘錶行。
王光祖(號炳三)原是個裁縫,在家鄉定海開了個小裁縫鋪度日。後來,由於生意不佳,離開家鄉跑到外面闖蕩,在大運河、長江的一些碼頭做裁縫活。一個偶然機會,他在上海給一家洋行里的人做衣裳。洋行里的人要他為洋行做廣告。王光祖為了多賺錢,就在衣服前後身上掛一塊有“大羅馬”瑞士表圖形的白布,替洋行做廣告。後來他認為替人家做廣告宣傳,不如自己做買賣賺錢,就跑碼頭做起了行商的生意。
王光祖跑行商,買賣很賺錢。攢了幾個錢,他就萌發了開個店鋪的打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王光祖在寧波開設鐘錶修理店並手工製造插屏,既有銷售又有修理。光緒年間(約1890年前後)因驟獲巨資,乃另創亨得利鐘錶行於寧波雙街(今濱江路),並在南京、杭州設立分行。為了聯繫業務,還在上海派人坐駐。起初在江蘇鎮江,後到南京經營“二妙春”、“大西洋”鐘錶店。1915年,王光祖及其岳父應啟霖(美康)和徒工莊鴻奎3人集資,在商業繁茂的鎮江創辦第一家亨得利鐘錶眼鏡商店,王光祖任經理。取亨得利之名寓“萬事亨通得利”、“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
當時鎮江是長江、大運河的重要碼頭,來往船隻多,街上各種店鋪交錯櫛比。王光祖他們開設的亨得利鐘錶商店,又是個賣洋貨的,所以,一開業就很興隆,年年贏利。是年,又在上海(現上海廣東路河南中路西首)正式開設亨得利鐘錶行。但這既脫俗又帶洋味的“亨得利”三個字卻引出了一場官司。原來在1864年,法國人霍普在上海現延安東路開辦了霍普兄弟公司,專門經營歐美僑民所需的日用品。後遷至現南京路改名“亨達利”,並改專營鐘錶眼鏡等商品。而王光祖的亨得利在上海開業後,生意極為興隆,並發展很快,因之引起法國人的嫉妒,以侵犯“亨達利”的店名權為由,向上海民國法院起訴。這場官司幾經反覆,最後亨得利的王光祖勝訴。不久,亨得利在農商部登記註冊,亨得利店名始被政府承認。
1918年是“亨得利”起步發展之時,是年由上海亨得利總部委派王光祖之子王行龍(天津亨得利創始人)和雇員蔣永貴到天津籌備創辦天津亨得利,當時由蔣永貴任經理並註冊。1932年後,由於店鋪所在地日租界局勢不穩,業務下降,亨得利又在法租界天增里開設分行,簡稱“法亨”。上海亨得利總部又委派浙江人韓文輝到江西南昌選址,在當時商業繁華地段中正路南端開設了南昌亨得利鐘錶眼鏡公司,經營鐘錶、眼鏡、鋼筆、唱機、銀器和鐘錶修理,主要貨源都是上海總行調撥,總行管理委員會訂有一整套較健全的管理制度,全國各地的分號都受總行的嚴格控制。又集資6900銀元,派鄭章斐(寧波人)到濟南籌設分號。鄭章斐到濟南後,在城裡商埠當時的交通要道鳳翔街口設立了濟南亨得利鐘錶店,於1918年3月16日正式開張營業。
由於王光祖經營有方,業務很快順利發展,先後相繼開張的有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瀋陽、鄭州等大城市亨得利鐘錶眼鏡商店。僅北京就有三家,由其畢業於南京華中公學,後又在上海亨得利當過三年學徒的三子王惠椿任經理。北京“三亨”的職工大部分是浙江和定海的老鄉,少數是北京人。
1928年,亨得利在上海南京東路找到店面,成立亨得利鐘錶總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到抗戰前夕已擁有包括香港在內的本地聯營合資的群體84家連鎖店。亨得利眾多聯合企業通過廣告擴大影響,各商店發售或修理的鐘表實行聯保聯修,又兼商品款式新穎,價錢便宜,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顧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