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世平,男,漢族,生於1951年,筆名“六月雪”。1971年高中畢業後在濟源市王屋鎮先後任國中、高中語文教師,後任國中校長。任教期間曾在南京“青春文學院”進修。從此,走上了熱愛文學藝術的道路。1987年到王屋鄉人民政府工作,1988年開始從事開發王屋山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一乾就是25年。25年間,對王屋山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挖掘、搜尋、整理和論證。二十年前,提出了“王屋山就是中國遠古時期的崑崙山”,二十年後,在學術界得到了關注和認可。在此期間,先後受山西省垣曲縣“歷山風景區”和山西省陽城縣“蟒河風景區”,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山風景區”的邀請,對以上風景區的文化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參與了“小浪底黃河三峽景區”和“小浪底風景區”的開發、規劃和建設。喜歡詩歌、繪畫和書法,在一生的工作中,自己所有的休息時間都安排的豐富多彩,不是寫詩就是作畫,不是作畫就是練書法。“這是我一生最好的休息,我喜歡這樣的休息,這樣有興趣,也有意義。”
藝術思想:
“我一生的偶像就是王維”,對詩書畫均有濃厚的興趣,我認為寫詩、寫字和作畫,貴在創新,傳承前人的成果,只是一種手段或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個詩人或一個書畫家的最終目的。詩人和書畫家最終的是:作為詩人一生要尋求一句前人從來沒有想過的詩句,象賈島說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那樣,能夠使人盪氣迴腸;作為書家要追求一筆下去能有“大風起兮,雲飛揚,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作為畫家要追求畫面以外的藝術效果,讓人看了你的畫,能夠想像出他所要想像的所要東西。總之,藝術家不是模仿秀,模仿秀不是藝術家。一個人通過一生的努力和奮鬥,或許最終也不能成為藝術家,但他只要都在追求藝術,那他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因為他一生都生活在藝術的境界裡。
學術成就
談不上學術成就,只是在我走過的歷程中,我做了一些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到目前為止,先後出版了《中國 風景名勝故事詞典》(上海典籍出版社),《天下第一景觀》(中州古籍出版社),《王屋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王屋山道教》(河南人民出版社),《王屋山神話故事》第一、二集(未來出版社),詩集《我心到永遠》(海天出版社)。先後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八十二篇,詩歌百餘首。又有詩集《寞》和論文《走進王屋山》正待出版。其書畫作品,本人從未主動參加過任何大賽,但卻被朋友以我的名義參加過為數不多的大賽,其畫曾獲“全國鳳凰杯”特別佳作獎。書法作品曾獲過國家、省市大賽的特別獎、優秀獎和鼓勵獎。其書畫作品被山東聊城文昌閣,台灣台南竹山慈慧堂 ,台灣台北博物館,太原晉祠所收藏。
從師關係
在詩、書、畫藝術界,所有在我之上的人都是我最好的老師,我與老一輩的賀敬之、柯岩、崔月犁有過交 往,與同時代的郭小川、雷抒雁、柯岩、丁國成、楚楚、王授青交往居多,但都沒有明確的師徒關係。我認為“在大樹下永遠長不出穿天楊”。離開大樹,不是不仰慕大樹,而是想長成大樹。
個人影響
個人的影響,只是一陣風。在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期間,有很多來自上海復旦、上海戲劇學院、天津南開、西安美院、北京師大、吉林大學、杭州美院等,在校的教授、講師或學生常常找我探討一些學術和藝術方面的東西,有時候他們給我帶一些好的作品,有時候他們也把我的作品帶回自己的學校,偶爾成為校園的一種流行風。你說這是影響,這也算不上個人影響,你說這不算影響,它也象是一種影響,我在影響著他們,他們也在影響我。我認為的影響,不是你的作品有多高的含金量,而是你的作品能被多少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