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安徽省涇縣獅子山]

獅子山[安徽省涇縣獅子山]

涇縣獅子山形似臥獅,由此得名。又名響山。在縣城北3公里,太園鄉境內,海拔128米,北東走向。山有小型溶洞,有石柱、石鐘乳等溶蝕景觀。古人命名為玉柱、玉華、神獅3洞,明代曾建響山亭。昔時文人墨客多來此探幽攬勝。

簡介

“好山不在高,近水山更好”。距涇縣城北郊5華里的獅子山,是一處兀立平疇,頻臨江水的絕妙好山。山石嵯

峨,蔥翠呈秀,溶洞成群,景勝幽奇。山下青弋江流,碧水煙波,隔岸象山屹立,傲峙相望。南雄公里經由山下,直達黃山。交通便捷。

景觀

涇縣獅子山,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內溶洞較多,其中有名的溶洞有玉柱洞、玉華洞、神獅洞等。

玉柱洞位於獅子山南坡半山腰,洞口面對“半山閣”,巍嶢陡壁,豁然一洞,洞門上端鐫刻了“玉柱洞”三個大字,筆鋒蒼勁有力,為明代寧國府知府羅汝芳所題。洞口高約70米,分上下兩洞。洞頂鍾乳側垂,宛若珠燈;洞壁多鐘乳石和溶岩,似珊瑚,似海藻,若龜若螺,如龍如豹,浮游蠕動,神態逼真。入室一株高約丈許、周約三尺的白色石柱迎面矗立,晶瑩如玉,宛如“擎天玉柱”,“玉柱洞”之名由此而來。下洞寬廣空闊,又多溶岩怪石,有壁如畫,有鳥似飛,有花如放,千姿百態,渾然天成。

玉華洞位於獅子山北坡。“玉華洞”三字鐫刻在洞口上方,亦為知府羅汝芳所書。入洞口迎面,壁岩屏立,如雕如琢,有實有透,若錦繡帷帳,若鏤空畫廊,左右皆有通道進入,直至大廳,廳寬而高,面積400多平米,呼應其間,聲如鐘鳴。洞中鐘乳石與冰晶熔岩,參差雜錯,如華燈高掛,如神龕佛像,如仙女雲遊,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岩廊有澗,澄澈如鏡。

神獅洞位於涇縣獅子山的西側,主洞西側還有三洞,各自延伸數百米,洞中有洞,廊道曲折,迂迴可通,往往不知所向,稱為“地下迷宮”。洞內多鍾乳奇石,如瓊林玉樹,珠箱銀屏。尤為引人入勝者:道壁上有石如神獅,昂首抬足,狀如賓士,神態自然,栩栩如生,因而命名“神獅洞”。

歷史

涇縣舊縣誌記載,獅子山原名響山,在縣北5里,石壁兀立,行道呼嘯,空谷輒應,有響山洞。溪東(青弋江)為幕山,隔岸相望。兩山若獅若象。民間素有“青獅白象拱大門”之說。寧國府亦記載,石壁屹然,高五十六丈,前門有白石狀若人立,下有石岩,廣深三四丈,後有石穴,廣深又倍之。石壁之上,草木若懸,蔥倩可愛,前臨官道,行人過此,呼嘯其山,聲徹相應,故名響山,又曰白額山。後有觀音洞,南一洞尤為奇幽。舊志中還記載了明代嘉靖年間寧國府知府羅汝芳曾建響山亭於此,題字曰“山鳴谷應”,清代中葉亭廢。此外,舊志中還輯存名仕詠游響山與岩洞的詩詞多首。可見獅子山早在明時已是遊人絡繹不絕的風景名勝之地。

獅子山周邊景色 獅子山周邊景色

後來,兵火戰亂頻擾,長期無人問津,獅子山也就成了荒涼郊野。

一九八四年在地質部門的協作下,進行了勘察清理,不僅勘察了有記載的溶洞,還發現了一批古溶洞,規模大小不等,大著洞體長達千米,廳堂寬宏,可容千人;小者只容數十人。多數是歷史上從未發現和開發過的。景貌各有特色,沒有半點雕琢痕跡,幽奇瑰麗,完好無損。在一個幾平方公里的山谷里,密布著十四個溶洞。這樣以“密、奇、全”見長的溶洞群,的確在省內外不多見。

經兩年多時間的開發建設,獅子山溶洞遊覽區已初具規模,基本構成一座翠色環山的天然公園,舛怪峻奇,有亭有閣,山經曲折,老幼婦孺皆能拾階而上,行車可直抵山麓,步入“探幽門”,行經“隱雨岩”,再越“開月玦”,便至“半山閣”,折道上行,登上獅子山脊,東去直達獅子山最高峰,聳壁突兀,峭立如削,山狀如雄獅昂首,有“望江亭”建於是。棲足亭中,滿目錦繡,遙看江左,縣城高樓櫛比,青磚紅瓦,隱現綠樹叢中,俯視一江碧波縈繞迂迴,飄渺如帶。遠處萬山溟濛,雲山天接;近處阡陌縱橫,田園茸茸。詩人有云:“涉江踄華顛,玉樹千霄上”、“流影落飛悸,忽動紫霞思。……”,駐足山頂,舉目四望,氣象萬千,真不知要牽動多少神思遐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