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概念
相對於狹義、廣義的特殊兒童的概念,特殊教育的概念也有狹義、廣義之分。對狹義特殊兒童的教育就是狹義的特殊教育,對廣義的特殊兒童的教育是廣義的特殊教育。在有些國家還提出“特殊需要教育”,這種教育正像1994年6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中所說:“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畫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特性和需要的廣泛差異。”對不同種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又可分別成為盲童教育、聾童教育、智力落後兒童教育、超常兒童教育、言語障礙兒童教育、情緒和行為障礙兒童教育,多重殘疾兒童教育等。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實施對象的範圍
特殊教育實施對象的範圍也因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情況而有差異,有的國家或地區提出了“零拒絕”的目標,即認為所有殘疾兒童都應該接受免費的、適合他們需要的義務教育。各級公立學校都要為殘疾兒童提供教育和有關服務,不應該以任何理由拒絕他們入學。中國實施特殊教育的對象主要是盲、聾、啞、智力落後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設有盲聾啞學校、低能兒學校或低常兒童班、弱智兒童班,以及工讀學校等。我國《憲法》、《義務教育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都明確規定:“國家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對殘疾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
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異同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規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適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僅像普通教育那樣,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還特彆強調進行補償缺陷和發展優勢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學習盲文和定向行走,對聾童進行聽力、語言訓練,對弱智兒童進行感知覺和動作能力的教育訓練等。特殊教育更重視早期教育,因為兒童年齡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護殘疾兒童的殘餘視力和聽力,開發兒童的智力和語言能力,錯過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對聾童沒有進行早期語訓,就會給今後語言的發展帶來很大困難。特殊教育相對於普通教育來說,也更重視個別教育,更強調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特殊需要。蘇州市教育部門對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實行“按需供教”。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和社會教育、親職教育有機結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強調大教育的觀點,強調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在我國,殘疾兒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種: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等機構附設的特殊教育班、普通學校的普通班中隨班就讀。目前,大多數殘疾兒童是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隨班就讀。
回良玉:推進特殊教育工作 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6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在“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主任回良玉,來到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看望慰問師生員工,考察特殊教育工作,向全國廣大殘疾人、殘疾人親屬和殘疾人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回良玉強調,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基本條件,殘疾人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十分關心特殊教育工作。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推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協調發展,促進殘疾人事業再上新台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殘工委副主任、中國殘聯名譽主席鄧朴方一同慰問考察。
今年是第十九次“全國助殘日”,主題是“關愛殘疾孩子,發展特殊教育”。在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回良玉來到教室和課外活動場所,觀看了聾生使用無線調頻助聽系統上課、盲生桌球訓練、智障學生手工製作等教育活動,詳細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情況。看到孩子們刻苦學習、茁壯成長,回良玉十分高興,他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自尊、自信、自強、自立,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說,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愛、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堅強、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果。第四次全國特殊教育工作會議剛剛召開,我們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堅持“特教特辦”,努力滿足殘疾人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殘疾孩子的教育問題,使教育真正成為殘疾孩子融入生活、走向社會的基礎和動力。
考察期間,回良玉對北京市的殘疾人事業發展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北京市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努力建設殘疾人工作的首善之區。
北京市第二聾人學校創建於1919年9月,是一所既有學前教育又有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寄宿制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並具有現代教學理念的特點鮮明的特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