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物色黑白:附中學子的石膏世界》主要內容: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的寫生石膏課是學校專業教學中重要的造型基礎學科之一。它包含了歷史文化知識、雕塑藝術知識、藝術審美知識、人體解剖知識、空間透視知識及材料質地知識等諸多的課題。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附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造型基礎的學習中,是必須要經過和解決的一課。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專業課的學習始終貫穿著寫生石膏作業的內容。一年級的石膏幾何形體的訓練尤為重要。它把乾變萬化的客觀物象概括為較單純的方與圓的組合,從根本上去認識客觀物象的結構關係,認識形體在空間中的透視變化,從而給同學們培養成一個正確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然後,遵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科學教育方法,安排石膏柱頭、石膏頭像、石膏胸像、石膏全身像的課堂寫生訓練。同時,為了直接認識和加深理解造型意識,還安排雕塑課的學習,使同學能夠在二度的平面上表現出三度的立體空間來。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草創鴻筆 起稿的含義
第二章 隨物宛轉 深入的詩情
第三章 秋水長天 整體的魅力
後記
精彩書摘
《文心雕龍·熔裁》在講述文章布局謀篇時說:“凡思緒初發,辭采苦雜;心非權衡,勢必輕重。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然後舒華布實,獻替節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序。”
這段文章講了三方面的問題。“設情位體”,講篇章的主題和結構;“酌事取類”,講根據主題和結構安排素材;“撮辭舉要”,講運用精煉的文辭突出主題。“設情”周密,主題明確,就會“首尾圓合”;“位體”精當,結構堅實,就能“條貫統序”,脈絡清晰。
就語言的深層結構來看,篇章文辭和繪畫語言是相通的;文章的“草創鴻筆”和石膏寫生的嚴謹而生動的起稿也很類似。先看“設情位體”。在起稿階段,首先明確主題和結構。明確主題就是在起稿階段就要清楚地安排出所要表現的重點、次重點和非重點,進而分出重中之重,這就是所要表現的主題;在進一步的刻畫中,往往是圍繞這個重點進行的。這個清晰的等級安排就相當於“設情”。主題通過結構來體現。一方面體現為形體和空間的關係,一方面體現為形體與形體,形體內部各造型元素之間的安排。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石膏課程對於造型藝術而言是基礎課程之中的基礎。而石膏課程作為造型意識、思維方式的培養和最初的造型手段的訓練,都是無法逾越的階段。
所謂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面對物象時正確的觀察方法。從整體出發,由大到小,由大的比例、大的體面轉折到局部、到具體,用相互比較的觀察方法駕馭整體。
再看“酌事取類”。就像寫文章時圍繞主題安排素材那樣,素描起稿階段也要圍繞重點“酌事取類”。處理抽象與具象,概括和細節,選擇和捨棄的關係。說得直白一些,就是處理大的關係、大的比例、大的體面關係的轉折,這應該是“酌事取類”的第一要。整體上石膏像各部分的比例關係要準確、形態傾向要明確,在一定光線下所呈現的黑白虛實既要層次鮮明又要井然有序。這就是那些繪畫藝術家嘴裡常常強調的所謂“大關係”。當然在石膏素描作業的深入過程中,整體與局部、概括與具體、選擇與捨棄等等問題,是隨著作業的逐步深入隨時存在著的。要由畫者不停地做出選擇、調整。整個作畫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調整、不斷完善的過程。
就石膏像來說,在特定角度、光線情況下,石膏像的頭髮的某個區域很可能成為畫面的主題,成為最打動人的地方,那么,頭髮的其他部分、五官、顴骨、下頦、脖頸等就成為體現這個主題或重點的素材,或者說它們構成了分主題以及更低一級的主題,它們和這一主題相關聯,井然有序。處理它們時,既不要都畫得具體,失之瑣碎、繁雜,又不要都畫得概括、流於概念、空泛;而應圍繞重點,該具體就具體,該概括就慨括,該捨棄就捨棄,“酌事取類”。
最後看“撮辭舉要”。就文章而言是講文采,有警句,就石膏寫生來說是講手法。對文章而言,就是警句、秀辭放在哪裡;而對石膏寫生來說,就是怎么安排出彩之處,如何體現畫面的動人之處。而起稿階段往,莊就是對這些精彩之處的經營,即用嚴謹、生動的手法抓住具有特徵的造型元素。這涉及到一個主動和被動的問題,是畫者抓重點,而不是被重點束縛住。
需要強調的是,起稿階段既要畫得嚴謹,又要畫得鬆弛;嚴謹是關係、特徵點的嚴謹,儘量做到一步到位。鬆弛是細節的捕捉要留有餘地,不要“九州生鐵鑄大錯”。
總之,要做到“辭(筆法)已盡而勢(深入的可能性)有餘”,“物色(形體和空間)盡而情(主題突出)有餘”,不畫僵,畫死;做到這樣,可謂“草創鴻筆”。需要說明的是,在這裡我們不是制定一套規則讓學生們去遵循,而黽在探索規律性的因素。藝術與自然科學不同;在自然科學中,一條定理往往可適用於許多問題;而在藝術實踐中,往往是許許多多的規律性因素才可以解決一個藝術問題:藝術的規律往往是每一件作品本身。在這一章中,我們向讀者如實展示了附中學生石膏寫生課的起稿階段的教學狀況。這些作業不見得都很完美,但從中可見附中師生在教與學方面進行的探索。我們按兩條線索來安排這些作業:一個是縱的線索,即一件作業的不同步驟,另一條是橫的線索,即同一步驟的不同作業。前者體現出學生在處理問題時體現出的能力和老師因勢利導的師長風範;舌者體現出不同學生的才情和老師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