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形態及生活史】
本病的病原為皮蠅科皮蠅屬的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其成蟲形態相似,不致病,外形像蜜蜂,體表被有絨毛,觸角分3節,口器已退化,不能採食,亦不能螫咬牛隻。牛皮蠅體長約15毫米,蟲卵產在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區和體側的被毛上,單個地粘著於被毛上。卵呈淡黃白色,有光澤。牛皮蠅的第三期幼蟲,體較粗大,長約28毫米,深褐色,分為 11節,背面較平,腹面呈疣狀帶小刺的結節,最後兩節背腹面均無小刺,蟲體前端較尖,無口鉤,後端較平,有兩個呈漏斗狀深棕褐色的氣孔板。紋皮蠅比牛皮蠅小,體長只有13毫米,蟲卵產在牛後腿的後下方和前腿部分,一根毛上可固著成排的蟲卵。紋皮蠅的第三期幼蟲與牛皮蠅的相似,體長26毫米,蟲體最後一節無小刺,第10節的腹面僅後緣有刺,氣孔板較平。
牛皮蠅與紋皮繩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屬完全變態,經卵、幼蟲、蛹和蠅4個階段。皮蠅在自然界生活的時間僅5-6日。雌雄皮蠅交配後,雄蠅死亡,雌蠅飛向牛體產卵,雌蠅產完卵後也死亡。卵經4-7日孵化出第一期幼蟲。牛皮蠅的第一期幼蟲鑽入皮下移行,最後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到達背部皮下。紋皮蠅的第一期幼蟲鑽入皮下移行,在感染後的2個半月可在咽頭和食道部發現第二期幼蟲。第二期幼蟲在食道壁停留5個月,最後也移行到牛背部皮下,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幼蟲到達牛背部皮下時,在局部出現瘤狀隆起,並出現綠豆大的小孔,幼蟲以其氣孔板朝向小孔。在牛背部皮下,第三期幼蟲約寄生2-2.5個月。隨著生長,幼蟲顏色逐漸變成褐色,同時皮膚上小孔的口徑也隨之增大。成熟後的幼蟲經皮孔逸出,落入土中和廄肥內變成蛹,再經1-2個月後,羽化為成蠅。幼蟲在牛體內寄生約10-11個月,整個發育過程大約一年。
【症狀】
雌蠅飛翔產卵時,常引起牛隻不安,影響採食,有些牛隻奔逃時受外傷或流產。幼蟲鑽入牛皮膚時,引起牛瘙癢、不安和局部疼痛。幼蟲在體內長時間移行,使組織受損傷,在咽頭、食道部移行時引起咽炎、食道壁炎症。幼蟲分泌的毒素對牛有一定的毒害,常使患牛消瘦,貧血,肌肉稀血症。肉的質量降低,產乳量下降。犢牛貧血和發育不良。幼蟲寄生於牛背部皮下時,其寄生部位往往發生血腫和蜂窩組織炎。感染化膿時,常形成瘺管,經常流出膿液,直到幼蟲逸出後,瘺管才逐漸癒合,形成瘢痕。【診斷】
根據本病流行特點、撫摸牛的背部皮下腫脹部位,在皮膚穿孔處找出第三期幼蟲即可確診。【防治訣竅】
預防 應在成蟲飛翔產卵季節,用1%-2%敵百蟲溶液塗擦牛體的產卵部位,每隔15日塗擦1次。及時檢查牛隻,發現蟲體立即消滅。治療 治療本病可用以下藥物:
(1)皮蠅磷:按每千克體重100毫克量,一次口服;或按每千克體重15-25毫克,一次口服,連用6-7日,能有效地殺死各期牛皮蠅幼蟲。
(2)倍硫磷(拜耳29493):按每千克體重5毫克量,臀部肌肉注射,以11-12月份用藥為好,適用於早期治療。
(3)蠅毒磷:25%的針劑,按每千克體重6-10毫克,肌肉注射,能起到防治作用;用25%蠅毒磷乳粉配成含有效成分0.05%-0.08%的濃度,塗擦或噴灑牛體背部,可殺死幼蟲。
(4)樂果:用酒精配成50%的溶液,成年牛5毫升,犢牛和中等牛2-3毫升,肌肉注射,可殺死皮下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