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原
牛瘟病毒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病毒,多形性,有囊膜,大小為120—30納米,是對乙醚敏感的RNA病毒。該病毒抵抗力不強,60℃即很快失去傳染性,病牛皮在日光下48小時即無害;但在冰凍組織中可存活1年以上。普通消毒藥如石炭酸、石放乳等均易將病毒殺死,但在甘油中穩定。
流行特點
牛對牛瘟病毒最易感,其中氂牛易感性最強,犏牛次之,黃牛又次之。其他動物如山羊、綿羊、駱駝、鹿和豬等也可發病。牛瘟常呈暴發性流行,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90%以上。病牛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傳播方式是與病畜的直接接觸。據報導病毒可通過眼結膜、上呼吸道、鼻咽部等侵入機體。
症 狀
潛伏期4—6天,最多15天。病牛往往體溫突然升高,第二天可達41—42℃,經1—2天,病牛精神沉鬱、食慾廢絕、反芻停止。眼結膜高度潮紅,眼瞼腫脹流淚, 流鼻涕。鼻孔黏膜潮紅、鼻鏡龜裂並有棕黃色痂皮。口腔黏膜病變具特徵性,初涎液增多,黏膜潮紅,不久在口角、齒齦、頰內和硬齶黏膜表面出現灰白色粟粒大突起,該突起初硬後軟,好像在黏膜表面撒了一層麩皮;其後這些小突起相互融合、壞死脫落後形成邊緣不整齊的紅色爛斑,嚴重者形成潰瘍。在體溫下降時,病牛劇烈腹瀉,糞便帶血或混有壞死脫落的腸黏膜碎片、惡臭。病牛消瘦迅速,一般經8—10天死亡。
病理變化
牛瘟主要的特徵性病理損害在消化道。除症狀中所述口腔黏膜有紅斑、結節、潰瘍外,剖檢時咽與食道可見到同樣的損害。瘤胃和辦胃黏膜上也有出血和爛斑。腺胃黏膜呈磚紅色、暗棕紅色或暗紫色,尤其在幽門部。回盲瓣出血,小腸與大腸黏膜潮紅,有時可見點狀或條狀出血。呼吸道黏膜、陰道黏膜都有與口腔黏膜類似的病變。
診 斷
據流行特點、臨診症狀、病理變化可提出有價值的證據,確診尚需病毒的分離與鑑定。其診斷要點為:
①發病迅猛、發熱,口腔黏膜糜爛,重劇腹瀉;
②消化道黏膜出現出血纖維素壞死性炎症。
防 治
牛瘟防治主要應加強口岸檢疫,防止前進牛時傳人。發現本病時應立即上報,做好封鎖、檢疫、隔離、消毒、毀屍等工作。消毒可用2%氫氧化鈉或3%石炭酸或3%煤焦油皂溶液。鄰近疫區牛群接種牛瘟疫苗,也可每一、二年預防接種一次;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適用於蒙古牛、黃牛,牛瘟綿羊化兔化弱毒疫苗適用於氂牛、犏牛、朝鮮牛及黃牛;牛瘟疫苗注射後14天產生堅強免疫力,可維持一年。牛瘟治療尚無有效藥物。病初可用靜注大量抗牛瘤血清牛康肽+刀豆素(100—200毫升)能收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