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意義
牛城遺址的發掘對江南考古研究有重要的作用,有望破解曾經改寫了中華民族遠古文明史的“青銅王國”遺留的謎底。
學界人士也許都不會忘記那個讓世人矚目的新乾大洋洲遺址,但是卻忽視了在新乾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遺址——新乾牛城遺址。
如果說兩者關係,應該說近乎姊妹。大洋洲遺址和牛城遺址都是在新乾大洋洲鎮發現的,兩個遺址的直線距離在3-4公里之內,據專家鑑定都是商周時期的遺址,這樣的發現不是巧合,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同一個文化下的兩個遺址。所以有媒體和專家稱“新乾牛城遺址的發掘有望破解‘青銅王國之謎’”。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本次對牛城遺址的主動性發掘意義非常重大。1989年被發現的新乾大墓,被中外青銅專家譽為“中國長江中下游青銅王國”,表明遠在3000年前的贛江、鄱陽湖流域就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存在著與中原商殷王朝並行發展的奴隸制政權。這次對牛城的發掘,將有利於研究了解新乾大墓與牛城遺址、吳城遺址(距此20公里的另一商代古城遺址)的關係,解決考古學界關於新乾大墓究竟是地方諸侯王國大墓還是祭祀場所的種種爭論,這對江南青銅文明的起源與演變有著重大研究價值。
挖掘過程
東距聞名遐邇的新乾大洋洲商墓2.8公里處有一個自然村叫牛頭城,村邊建有一座中凌水庫。
1976年11月,中凌水庫南壩頭山坡上人們正在揮鍬挖土整修水庫大壩,一個農民突然挖出一塊黑色的硬物,撿起一看原是破銅爛鐵,隨手丟在一邊,繼續挖土,卻不料挖出一大堆“爛鐵”。下工時,大家把“爛鐵”挑到鄰縣樟樹永泰鎮供銷社賣了廢品。永泰供銷社將收購的“廢鐵”請樟樹博物館工作人員揀選處理。這一揀選有了大發現,新乾民工賣的“廢鐵”竟是西周青銅器的殘片。後經修復,得7件青銅鼎,大小有序,當為列鼎。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獲悉後,立即派文物工作者到中凌水庫文物出土點清理,經鑑定為西周貴族墓葬。為了解文物出土地點的周邊環境,他們對中凌水庫、牛頭城村進行了調查,發現村旁的丘陵山地天花會山布滿幾何印紋陶片,而且村東南排灌渠上有一土堤聳立。經過對土堤的鑽探分析,判定這個土堤是商周時期的一座城址的外城垣。縣、市、省文物工作者先後6次對牛頭城進行了調查、試掘。
200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下撥專項發掘經費50萬元,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新幹縣博物館聯合對牛頭城進行首次大規模、有計畫、有學術目的地考古發掘。當年10月31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廣明等10名文物工作者進場發掘,在天花會山上和南城牆、東城牆3個挖掘點同時進行。
經過考古專家一年多的努力,已探明牛頭城址占地面積達38萬平方米,分內城外城,現存外城牆2565米,內城牆1424米,城垣平均高6~4米。內城外城均設有城門,外城四向均有瞭望警衛的馬面。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有5000平方米的祭祀廣場,2000多平方米的建築遺蹟,建築內有鵝卵石通道,有灶堂、火堂、飯廳。城牆的築造年代約在公元前1255年至公元前1195年之間。
考古發掘發現該城垣為夯築土城,與吳城的堆築、河南鄭州商城的版築不同。內城的天花會山有5000多平方米的夯土台基,這是江西省首次發現的建築夯土台基。出土的陶鼎、陶鬲已經修復成型的達50多件,其他陶片幾萬塊。這些出土的陶鬲、等遺物與大洋洲商墓出土陶器基本一樣,初步推斷大洋洲商墓的主人就是生活在牛頭城內。牛頭城址與樟樹吳城遺址有著緊密的聯繫,是構成吳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遺址構造
牛頭城遺址規模宏大,結構複雜,保存很完整,該城的城牆全長3500米,面積50萬平方米(有更為精確的數字是32萬平方米),因形就勢而建,北面依山壁築牆,東南西三面還有護城河,在不到20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採集到了石、石刀、網墜、青銅殘片、陶片近2000件。該城址內涵豐富,有較厚的文化堆積層,為研究商周時代人類居住、生活、軍事、經濟、習俗等各種情況遺留了真實的實物資料,它是南方地區商周時期最具考古研究價值的一處古城址,也是在南方罕見的一座先秦古城,甚至是一座最為重要的古城。 俯瞰牛頭古城,只見城牆平面呈梯形,似爬形的龜狀,內外城相套,辟有五座城門,西、南城牆外側均有城濠,東西長約1000餘米,南北寬約600餘米,占地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遺址的內城位於城址的西南部,近似一個長方形,如今內城的周邊處處是灌木叢生,中間平坦的地方已被當地的農民辟成了大片耕地,種上了各類農作物,洋溢出一片勃勃的生機,養育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先民們的子孫。
遺址保護
牛頭城的保護工作一直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當地民眾的重視。 1976年發現牛頭城址後,當地村民即對城牆、陶片予以了保護,沒有任意取土開挖。1984年,牛頭城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定為省保,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裡為這一文化遺址樹立了保護碑,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縣、鎮、村都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城址文物保護工作。
2006年,縣政府投入20多萬元請北京專業機構編制了保護規劃,其中旅遊開發方面也進行了專門設計,把牛頭城納入大洋洲商代青銅文化遺址公園的總體規劃之中,使牛頭城與大洋洲商墓遺址、青銅博物館連成一體,形成新乾江南青銅王國旅遊區,結合城址旁的中凌水庫,開展古文化、牛頭城古村、水上休閒娛樂等多方面活動,吸引遊客前往觀光遊玩。
待解之謎
新幹縣牛城遺址的發掘,不僅有望破解大洋洲商代大墓之謎,而且還有可能揭開其它更多歷史之謎,對研究商代贛鄱流域的文明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江西考古學家在距新乾不遠的樟樹吳城發現了吳城遺址,並在城址內找到了人類居住、生產、生活的實物遺存,通過多次發掘定位為商代都邑城址,至此,商代文明從中原越過長江,抵達贛鄱大地。但是,吳城文化遺址發現的青銅器非常少,吳城遺址發掘的墓葬也不多,更不用說發掘商代大型墓葬了。苦苦尋覓了20多年的江西考古工作者,終於於1989年在新幹縣大洋洲發現了商代大墓,且出土文物非常豐富,青銅器數量、品位、紋飾足可與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相媲美,從而徹底改寫了江西在商周時期是“荒蠻腹地”的歷史定論,證明了江西這塊紅土地與中原大地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樟樹吳城遺址自1973年至2003年30年時間裡,儘管進行了10次發掘,新乾大洋洲商墓從1989年發掘至今也有16年,可在史學界和考古學家頭腦中,仍然留下一個個謎團。諸如吳城遺址廢棄後,這些居民遷到哪裡去了?大洋洲商墓墓主是什麼身份?他的族屬關係如何?從出土的文物來看,與中原文化有何關係?等等。加上在江西,由於對先秦的歷史考古起步較晚,吳城的發掘實物又較少,考古學家急於尋找實物,對區域內的商周時期文化面貌進行排比歸納,形成系統的考古年代。這種種原因,都促使江西考古學家把眼光投向距大洋洲商墓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距樟樹吳城僅有20公里的牛城。目前,發掘新乾牛城遺址已列入江西考古“十一五”計畫。
新乾牛城遺址城牆和文化分布面積都比樟樹市吳城遺址大,城牆有3500米,遺址範圍達50萬平方米,而且有內城。地層文化堆積十分豐富,在一些地面,布滿各種紋飾的印紋陶俯視皆是。有專家在1989年大洋洲商墓挖掘後曾預言:“江西新乾大洋洲商墓出土大量青銅器決不是偶然的,在商墓周邊肯定會發現方國的都城王宮舊址。”或許,尚待人們揭去神秘面紗的新乾牛城遺址,就是大洋洲商代大墓主人的“辦公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