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資料
基本信息
詞語:版築讀音:bǎn zhù釋義
[a method of building walls by stamping earth between board frames] 指築土牆,即在夾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實詳細資訊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孟子·告子下》古人建房造牆,在很長一段時期不是用磚,而是築土成牆,即“版築”。我國很早就採用版築技術。《孟子·告子下》:“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是殷代國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為人築牆,為武丁訪得,舉以為相。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我國戰國時期發明了磚,但直到秦漢,磚是用來砌築墓室和鋪地面的,不用於造房。用磚來砌牆造房是比較後來的事,而且套用範圍有限,一般百姓民居仍用版築技術建造。直到今天,有的地區仍然使用這種辦法築牆。墼(jì) 土坯。我國很早就用版築技術築牆建房,後來又使用土坯砌牆。戰國時代雖然發明了磚,然而直到秦漢,磚還不是建房材料。但由於墼和磚都是用土做成,形狀相似,所以東漢時也有把磚稱為墼的,不少出土的漢磚上都有“墼”字。用土坯砌牆建房是我國古代主要的建築方式之一,直到現在我國北方農村地區還在採用。
漢代建築是以夯土與木框架的混合結構為主。版築法在龍山時代出現,至漢代已經充分成熟,被廣泛採用。 版築施工,須先立擋土版。兩側的擋土版名榦,又名栽;前端的擋土版名楨,在漢代又名牏。為防止擋土版移動,須在版外立樁,並繞過樁用繩將版縛緊。此繩名縮。將楨、榦等物縛植完畢,即可填土打夯。打夯的動作名築。進而,打夯的工具(夯杵、夯頭)亦名築。夯杵多為木製,夯頭有石質、鐵質。夯完後,砍斷縮繩,拆去牆板,這道工序稱為斬板。夯築高牆時,須搭腳手架,要在夯層中安置插竿。施工完畢,拆去腳手架,壓在夯土中的插竿還能起到加固作用。
漢代也有用土坯砌牆之法,但土坯牆牢固不及版築,故常與版築法互相補充,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