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鳥

燕鳥

燕鳥(學名:Yanornis)是一種下白堊紀的鳥類,相信與現今鳥類的祖先是近親。模式種的馬氏燕鳥(Y.martini)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省西部朝陽市的九佛堂組發現,直至2004年共發現了5個標本。燕鳥的學名是以中國古代的前燕及後燕來命名,因它們的首都也是在朝陽市,種小名則是紀念鳥類的古生物學家拉里·馬丁(Larry D.Martin)。

基本信息

發現起源

發現於遼寧省的新的中生代今鳥亞綱的鳥類化石:馬氏燕鳥(Yanornismartinigen.etsp.nov.),它代表了今鳥亞綱在早白堊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記錄.在形態特徵上,這種鳥類較今鳥亞綱的遼寧鳥進步,與另外兩種今鳥朝陽鳥和松嶺鳥比較接近.與早白堊世的其他鳥類,如孔子鳥、遼西鳥和始反鳥等相比,這兩種新鳥具有顯著進步的特點,具備和現代鳥類相似的、很強的飛行能力.

生活習性

燕鳥燕鳥
IVPP周忠和:燕鳥是我們發表的,另外一種比較進步的鳥類,更為有趣的是我們還發現了它食性的一些證據,除了它比較加長的吻端,以及比較密集的牙齒之外,我們在它的胃裡面還發現了魚的殘骸。比如說魚的鰓蓋骨,魚的肋條和魚的脊椎骨,根據這些直接的證據,我們就可以推測,這種鳥類確實是主要以魚類為生的,這種證據恰恰也驗證了我們以前對這種鳥類生活在水邊的一種推測,因為我們過去對這種鳥類的生活習性更多的是依賴於骨骼的特徵或者說是一種間接的證據,那么我們獲得了這種直接的證據,所以很大程度上,是驗證了我們提出的這種鳥類生活習性的一種假說。

主要分類

燕鳥在人類學術歷史曾被蒙上陰影:它前半身的鳥類化石,被加上一條小盜龍的尾巴,偽造成古盜龍。當這事被揭發後,鳥類的前半身被描述為Archaeovolansrepatriatus,但後來發現那是燕鳥的異名。
2006年就早期鳥類關係的研究發現燕鳥、義縣鳥及松嶺鳥是一個單系群,由於松嶺鳥是最先被描述的,故將之命名為松嶺鳥科。燕鳥目(又稱松嶺鳥目)也被建立來界定與其他早期今鳥亞綱(如甘肅鳥)不同的獨特性。另亦有指燕鳥其實是松嶺鳥的異名。

食性演化

2004年9月28號出版的德國的《自然科學雜誌》:馬氏燕鳥(Yanornismartini)屬於今鳥亞綱,它代表了今鳥亞綱在早白堊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記錄。我們以前一直認為它是魚食性的,因為曾經在其化石的胃部區域發現過魚化石的殘骸,如魚的鰓蓋骨,肋條和脊椎骨,從而推斷燕鳥是魚食性。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IVPP)的周忠和博士為首的中外科學家在一件新的馬氏燕鳥化石標本上發現了胃石,古生物學家由此推斷馬氏燕鳥也是植食性。從魚食性到植食性,這表明了一個食性的變化。周忠和博士表示,此次發現對研究古鳥類的行為,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揭示了今鳥亞綱的鳥類在演化初期有著急劇的食性變化,它們的牙齒逐漸退化,嘴喙的牙齒慢慢消失,同時發展出輕盈的鳥喙。沒有牙齒就無法咀嚼食物,所以吃下的植物可能是由具有很厚的肌肉壁的沙囊中的粗砂來研磨。沙囊中的粗砂就是胃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