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燕山鄉立體氣候明顯,最高海拔1434米,最低海拔175米。境內溝壑縱橫、資源豐富:全鄉森林面積42907畝,以松、柏、杉、筍竹、香料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達到50%。
建制沿革
燕山集鎮原名復興場,1929年始建復興鄉,1985年改為燕山鄉,先後分別屬新田區、武陵區管轄;1993年撤區並鄉建鎮,改歸新鄉鎮管轄,設燕山工作站,1998年12月恢復成立燕山鄉。燕山集鎮屬於三峽水庫全淹集鎮,於2002年實施了整體搬遷,舊集鎮已淹沒。
經濟概況
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43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1元。
移民安置
燕山鄉是萬州的移民重鄉,全鄉規劃生產安置2119人,生活安置1864人。截止2008年全鄉農村移民累計完成生產安置2252人、生活安置2256人。其中,出市外遷上海303人,外遷江西416人,市內外遷璧山223人、永川72人。搬遷一個集鎮、21個鄉屬單位。搬遷安置和庫底清理工作全面通過驗收。正實施新增搬遷36人。
黨團建設
全鄉共有黨支部10個,其中兩新組織支部3個,建黨小組62個,共有黨員318名,預備黨員14名,入黨積極分子25名。黨員年齡結構較老化,35歲以下黨員35名,36-45歲黨員49名,46-55黨員35名,56-60歲之間的黨員42人。30年黨齡的黨員55名,占總數的17.3%;50年黨齡以上的黨員21名,占6.6%。文化普遍較低,國中以上文化程度42名,占總數的13.2%。
全鄉機關幹部在職的41人,其中行政人員23名、事業幹部18名,黨員25名。幹部中正處級3名、副處級8名、科級8名。
今夏,走進萬州區燕山鄉,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幅生機盎然的畫面:機關里,幹部們緊張而繁忙地工作,有條不紊;田野里,秧苗不斷抽出幼葉,一片綠海;山坡上,柑桔、桂圓掛滿了枝頭,逗人喜愛……隨行的鄉黨委書記張家榮、鄉長冉光偉告訴記者,這是燕山鄉乾群不甘落後、奮發向上後的變化。
燕山故事
此前,燕山鄉是萬州一個百年的水碼頭,長期以來,村民們依靠臨江的舟楫之便,日子過得倒也舒適。但三峽工程修建,燕山鄉作為一座移民全淹場鎮,不得不到新區落戶,其口岸優勢喪失,給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一道全新的課題。鄉黨委、政府對全鄉的優劣反覆進行調研後認為,從人口和地域上看,燕山鄉在全區範圍內屬於一個“小鄉”;從經濟總量來看,燕山鄉又是一個“弱鄉”;再從基礎設施上來看,燕山鄉更是一個“差鄉”,雖有水道但卻無舟楫之便。因此,無論從哪個視角來審視,燕山鄉在萬州都屬於偏遠、貧窮、落後的地區。
受經濟和環境的制約,燕山鄉乾群總發覺與人相比“矮人一等”,為此,心理上常常缺乏戰勝別人的自信心,少數幹部安於現狀,始終沖不出心理和思維的峽谷,缺少發展的“精氣神”,“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樣,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冉光偉說:“幹部思想上的畏難情緒成了影響發展的最大障礙。”
“要讓燕山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必須首先凝聚幹部的精氣神,破除等、靠、要、不思進取的思想,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勇爭一流的意識,寧願苦幹,不願苦熬。”思路確定後,鄉黨委、政府果斷提出了“四敢”精神,即要敢跟強的比,敢與勇的爭,敢和快的賽,敢向高的攀,培育燕山鄉乾群“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調動全體乾群艱苦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思想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努力把燕山建成產業特色突出、社會和諧安康的特色移民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