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旋迴

主要造山運動發生在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此旋迴分為早、中、晚三期。 晚期發生在晚白堊世,距今約8千萬年。

燕山旋迴(Yanshanian cycle)是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廣泛發育於東亞地區的重要構造運動。主要造山運動發生在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此旋迴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兩幕:第一幕發生在中侏羅世九龍山組(或髫髻山組)沉積之前,約1.65億年左右;第二幕發生在中、晚侏羅世後城組(或土城子組堆積期間,時限為1.55億~1.40億年之前,它們和古亞洲與北美的碰撞有關。中期也分兩幕,第一幕發生在中、晚侏羅世後城組(或土城子組)沉積之後,早白堊世張家口組(或東嶺台組)火山岩系之前,時限為距今1.40億~1.35億年,是中國東部構造由近東西走向徹底轉變為東北—北北東走向的轉折期;第二幕發生在含熱河動物群的火山—沉積岩系之後,松遼、衡陽等裂陷盆地形成之前,距今1.10億年左右,是中國東部動力狀況由擠壓剪下為主轉換為拉張或拉張剪下為主的轉折期。這兩幕是西太平洋古陸與亞洲大陸碰撞的結果。晚期發生在晚白堊世,距今約8千萬年。燕山旋迴為我國東部構造動力體制大轉換、構造格局大改變的時期,也是東部內生金屬礦床形成的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