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迴說

他認為,地槽系的發展是多旋迴的,即褶皺系的形成要經歷多次造山運動,並不像單旋迴論者所持的地槽只存在一次褶皺回返,只經一次造山運動就結束其發展歷史。 後經充實完善,進一步於1978年提出地槽褶皺系的多旋迴發展模式。 中國天山地槽褶皺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前期旋迴的加里東運動、主旋迴的華力西運動以及後期旋迴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多旋迴說是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於1945年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的理論。他認為,地槽系的發展是多旋迴的,即褶皺系的形成要經歷多次造山運動,並不像單旋迴論者所持的地槽只存在一次褶皺回返,只經一次造山運動就結束其發展歷史。後經充實完善,進一步於1978年提出地槽褶皺系的多旋迴發展模式。在從地槽向地台轉化發展的全過程有:前期旋迴使地槽系局部回返、發生部分質變,形成褶皺帶;主旋迴指地槽系全部回返、發生全面質變,幾個褶皺帶合併成褶皺山系,地槽轉化為地台;後期旋迴是褶皺山系遭受剝蝕,新生的地台重新活動,形成褶皺塊斷山。中國天山地槽褶皺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前期旋迴的加里東運動、主旋迴的華力西運動以及後期旋迴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與各期造山運動相應發生的岩漿活動和沉積建造也是多旋迴的。1979年黃汲清又結合板塊構造學說,指出:板塊說和多旋迴說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密切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