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北京大學校園]

燕園[北京大學校園]

北京大學校園又稱燕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鎮東北部,與圓明園、頤和園毗鄰。由於這裡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外有西山可借,內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風景區,同時又是明清兩代封建帝王的“賜園”。北京大學於一九五二年遷此園後,充分利用了這些古典園林基礎,保持傳統,適當改造,適應了內外園林區的風貌,建設了園林化校園環境.北大校園既有北方園林的宏偉氣度,又有江南山水園林的秀麗特色,可謂集江南山水園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數百年來,雖飽經滄桑,已非原貌,但其基本格局與神韻依然存在,成為難得的歷史遺產,北京大學校園有如此珍貴的園林,自然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裡不僅有亭台樓閣等古典建築和假山怪石,而且山環水抱,湖泊相連,堤島穿插,湖光塔影,風景宜人;校園內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四季常青,鳥語花香,園林景色步移景異。

皇家園林

“燕園”原是明代米萬鐘的“勺園”

北大燕園 北大燕園

北大的“燕園”,原是明代米萬鐘的“勺園”,又稱“米園”。在《天府廣記》中載:“海淀米太僕勺園,園僅有百畝。一望盡水,長堤大橋,幽亭曲榭……”現在北京大學校園內的未名湖周圍,便是當年勺園遺址。當時在勺園的西邊也有一座著名的園林“清華園”。不過,這座清華園不是現清華大學的清華園,而是明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侯李偉的園子,故又名“李園”。清華園“占地十餘畝,堂亭樓台俱全。水程十餘里,喬木千計,竹萬計,花億萬計……牡丹以千計,芍藥以萬計,京師第一名園也”。但到明末清初,勺園和清華園均毀於戰火。

清康熙年間,康熙在海淀修建的清代第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就是在清華園原址上修建的。康熙修建暢春園時,還在暢春園北的福海一帶修建一小園“圓明園”,賜給四子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到清雍正年間,雍正大修並擴建圓明園,使圓明園有了三十景。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又在圓明園的東邊修建了長春園,在兩園的南邊修建綺春園,也叫萬春園,成為“圓明三園”,並使圓明園有了四十景,達到鼎盛時期。此後,乾隆皇帝又整修了圓明園南邊的未名湖畔勺園,名叫“春熙院”(今北京大學處)。同時,還整修了圓明園東邊的熙春園,又叫東園(今清華大學處)。使圓明園有“圓明五園”之稱,即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春熙院、熙春園。

乾隆年間“勺園”成為和珅的“淑春園”

燕園[北京大學校園] 燕園[北京大學校園]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把春熙院(即明代的“勺園”)賞給了大學士和珅。和珅在這裡修建了“淑春園”,也有寫為“漱春園”的。因和珅的家產富可敵國,所以淑春園修建得十分豪華,有京城第一私家園林之稱。和珅又叫此園為“十笏園”。現在北大未名湖北的鏡春園區,很多古老的四合院還是當年和珅淑春園的房屋,園內似仙島的“孤嶼”很似園明園中的“瑤台島”,這也是和珅的罪行之一。尤其是園內的“臨風待月樓”猶如天上樓閣,更是“越制”。樓內有一座巨大的自鳴鐘,為洋人贈給乾隆的。乾隆賞給了他的愛女亦即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因和孝公主下嫁給了和珅的獨子豐紳殷德,夫婦住在樓內。每天早晨自鳴鐘響時,和孝公主起身,宮女為她梳妝。樓前有一巨石為園內一奇,在湖水內還建有巨大的石舫,現石舫的基座保存在未名湖西岸。這些景觀多有文人墨客寫詩讚頌。如清醇親王奕譞為淑春園的“四大景”寫有詩。《臨風待月樓》詩:“相業負林泉,登臨悵昔年。高樓悲去鶴,孤冢咽啼鵑。果僅耽風月,何由污簡編。主人迭零落,一倒幼雲煙”。《石舫》詩:“余概模糊辨,軒楹慨劫灰。竟成填海物,不是濟川材。渭水曾推轂,嚴陵尚釣台。臨流一憑弔,蟄語動蒿萊”。《巨石》詩:“輦運千鈞苦傳郵,窮奢豈可倒風流。相公空慕封構籠,閒客非緣拜石留。移此補天原有用,學他反璞自無尤。即今屹立崢嶸勢,似向沙河暗點頭”。《孤嶼》詩:“傑閣凌雲久渺茫,邱墟宛峙水中央。敞垣騰礎蹤猶識,斬棘披榛興亦狂。未覿蓬瀛仙萬里,已成縲紲法三章。從來蜃氣驚濤幻,每斷風帆過客腸”。

嘉慶年間淑春園分為鳴鶴園和鏡春園

北京大學燕園風景 北京大學燕園風景

嘉慶七年,和珅被處死,淑春園分為兩部分,西部為嘉慶五子惠親王綿愉的花園名叫“鳴鶴園”,面積較大,現已無存,但和珅時的花神廟,一些四合院遺址仍在。現北大西校門就是當年鳴鶴園的宮門。宮門上的匾額“北京大學”四字為毛澤東主席題寫。淑春園的東北部改為嘉慶四女莊靜固倫公主的“鏡春園”,故人們俗稱莊靜公主為鏡春公主。鏡春園面積比鳴鶴園小,園的宮門為三間門楹,在今未名湖東南。門裡以假山為屏,園裡為多重的大四合院。房屋為宮殿式建築,臨風待月樓仍為主樓。因“有木方為園”,故園內松柏參天,槐柳夾道,百花爭艷。尤以牡丹取勝。在為和珅的淑春園時,這裡的牡丹就名冠海淀。現在北大西門裡未名湖北一帶還叫“鏡春園”,園南的大道叫“鏡春路”。鏡春園也是北大校園內現存的唯一一處古建群。鏡春園內的古建有一部分已復修,仍為古香古色的古典園林建築,大部分還保存原狀,有的四合院還是和珅淑春園時的建築。光緒年間,在鏡春園和鳴鶴園兩園之間又修建了朗潤園(又名春和園,原為鳴鶴園的一部分,是慈禧賜給恭親王奕訢的花園)。此後,三園漸成廢園。1911年,美國基督教會從清室後裔醇親王的後人載濤手中買下廢園,建立“燕京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合併,北京大學從城裡東城沙灘的北大紅樓搬遷到“燕園”。

大學校園

1920年北京通州協和大學、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及北京匯文大學合併,建成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從軍閥陳樹藩手中以六萬銀元買到了淑春園和南部的勺園故址作校址(今北京大學校址),由美國建築師H.K.Murphy負責校園規劃設計,墨菲的設計首先體現著中國古典建築的風格:山水相依,湖島相伴,紅牆灰瓦,雕樑畫棟。它的建築布局則採用了主次分明的軸線系統,並以此為脈絡展開。第一條主軸線,以西校門為起始點,通過辦公樓,越過山林、湖面,穿過湖心島亭,延伸到東面湖岸;第二條主軸線從南部第二體育館為起點,穿過一至六個大庭院,越過山林,到達兩組建築中間。這樣的設計在當時的效果也是讓墨菲聲名遠播,更博得“建築界范品”的美譽。如今也有人評價它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不僅實現了建築功能與環境統一,建築藝術與環境協調,也讓傳統民族風格的個體建築與古老園林風格相協調,讓縱橫交替的建築軸線布置與園林環境相互滲透,用建築組群形成和諧的韻律,用建築與山水、道路、樹林相融合的空間序列,使人產生多種美的感受,體現了建築特有的人文關懷。因是燕京大學所在地,故有燕園之稱。北京大學於1952年從內城的沙灘(紅樓)搬遷到西郊的燕園,從此燕園成為北京大學所在地,也成為北京大學的代名詞。

相關作品

2005年,悠哉的長篇小說《燕園夢》問世,這部長達80多萬字的作品以北京大學燕園為描寫對象,將園中的景物作了集大成的描繪。燕南園、靜園、未名湖、悠哉湖、紅湖、後湖、朗潤園、鳴鶴園……這些燕園中的著名景觀得到生動的表現。當代詩人作家陳運和的散文《步出清華到北大》一文,記敘作者游北京大學的激動心情:“北大的歷史領自己,跟隨嚴復、蔡元培、蔣夢麟、馬寅初等老校長,跟隨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魯迅等著名教授與傑出人才,跟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從沙灘一直到燕園、從紅樓一直到未名湖足足跋涉了一個多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