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王陵

到目前為止,西區現已發掘23座陵墓和3個車馬坑,其中7座墓有殉人8個。 東區發掘27座陵墓和兩個車馬坑,墓的規格分大、中、小3類。 九女台墓區北排中間16號墓已發掘,其封土長寬均30餘米,高7米。

西周時期的燕國王陵

在今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西周遺址東南黃土坡村周圍。此遺址發現於20世紀40年代,自1972年起多次調查、勘探、發掘。1995至1996年為配合國家夏、商、周三代斷代工程,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琉璃河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現探明,燕國遺址墓地約5萬平方米,始建於西周早期,廢棄於西周晚期。墓地以京廣鐵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區,各式墓葬及車馬坑300餘座。到目前為止,西區現已發掘23座陵墓和3個車馬坑,其中7座墓有殉人8個。東區發掘27座陵墓和兩個車馬坑,墓的規格分大、中、小3類。大型墓有單墓道、雙墓道和四墓道三種,其中M1193號為四墓道大墓。頗有特色的是M1193號墓的墓道在墓室的四角,長約4—5米,墓室口長7o68米,東西寬5o45米,深10o25米,規模相當大。槨室置於墓室正中,由方木壘成,上蓋槨板,槨室長3米,寬1o8米,高1o58米。墓室有熟土二層台,上置兵器、車馬器和裝飾品。雙墓道墓葬為“中“字形,單墓道墓葬為“甲”字形,一般南墓道寬大呈梯形,墓道底端距槨室頂部尚有一定距離,不能直通墓室,這些特點很少見於其他西周墓。大型墓中出土的許多青銅器上刻有“鄢侯”銘文,“鄢”為古燕字。M1193號四墓道大墓雖然早年被盜,但仍出土文物200餘件,僅存的3件青銅器中儡和盍都有銘文,內容相同,各43字,上鑄“王曰太保”等褒揚太保召公筮之詞和“今克侯於鄢”的冊命,還有周王封燕侯援民疆土等內容。該墓規模甚大,有燕侯禮器,墓主應是一位地位顯赫的燕侯,如召公筮或第一代燕侯。M1029號墓出土的銅戈上有“鄢侯”銘文,銅戟上有“鄢侯舞戈”、銅泡上有“鄢侯舞易”等,為燕侯生前用器,該墓主也是一位燕侯,其他待考。燕國何時將都城由琉璃河遷到薊,因史無記載,一直懸而未決。但《韓非子o有度》說:燕襄王(襄公)“以薊為國”。襄公在位是在公元前657至618年,相當於春秋中期,本書遵從西周說。那么,琉璃河墓地至少埋葬著燕國15位王侯。

西周晚期至戰國初期的燕國王陵

在今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一帶,具體位置應在今復興路會城門向南至北蜂窩路以內;今白雲觀至頭髮胡同以內。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3公里。據《水經注》記載:城外南北均有燕王陵。可惜今在城區內,已不可考。
戰國中晚期燕國王陵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2o5公里燕下都遺址的東城內西北角。這裡埋葬著自恆公,除燕王喜以外的8個侯王及其王后和夫人,他們是恆公、文公、易公、燕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這8個王陵以古河道和一道牆相隔分為南北兩個墓區,南為九女台墓區,北為虛糧冢墓區。虛糧冢墓區在《水經注》中稱為“柏冢”,虛糧冢內有13個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四排;九女台墓區有10封土堆,分成兩排。它們每排代表一位燕王,這種陵墓形制在《周禮o春官o冢人》中叫做“公墓”。公墓設在都城之內是春秋前的常制,但是進入戰國後,不少列國已將公墓移到城外,而燕下都王陵仍設在城內西北偶隅,說明當時燕國仍遵古制。
王陵封土最大的長寬40至55米,高7至15米;多數長寬15到30米,高2到7米,規模相當宏大。九女台墓區北排中間16號墓已發掘,其封土長寬均30餘米,高7米。墓已被盜,但仍出土仿銅陶鑊鼎2件、大牢九鼎1套、大牢七鼎2套、蓋鼎4件、陶簋2套等,鼎簋之數符合王制,證明這是一座王陵。1996年在燕下都遺址南2o5公里處的解村村東發現14座人頭骨叢葬坑(其中7座有封土),並發掘中型墓葬數座。人頭骨叢葬坑現已清理出2座,但均已遭破壞,頭骨不全。一號坑共清理出人頭骨300個;五號坑清理出人頭骨1446個,估計原有不下2千個。14座人頭骨坑總計約3萬人頭骨,如此大量的埋葬必與戰爭有關。據《史記o燕召公世家》記載:燕王噲時,燕國的一次內亂,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死者的人數和時代均與人頭骨坑相符,故推斷這些叢葬坑是燕王噲時那次內亂的遺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