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花[中藥]

燈籠花[中藥]

燈籠花,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燈籠花 Craib的塊莖及根。分布於雲南西部、西藏東南部。具有活血止痛,清熱利濕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痛,肝炎,水腫,無名腫毒。

入藥部位

塊莖及根。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活血止痛,清熱利濕。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胃痛,肝炎,水腫,無名腫毒。

相關配伍

治跌打損傷,紅腫熱痛:(法羅喜)50g,蘇木20g,白芍15g,歸尾15g。泡酒500-1000ml。每日服2次,每次10-20ml。(《彝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燈籠花:又名柳葉樹蘿蔔、深紅樹蘿蔔。附生灌木,高60-100cm。莖的基部通常增大成粗肥的塊莖,根亦多為紡錘狀。枝條細長,密生平展的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被微柔毛;葉片革質,橢圓形,長0.7-1.5cm,寬6-8mm,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楔形或圓形,上半部邊緣有細鋸齒。花單生於葉腋,花梗與萼筒被灰色短柔毛,散生少數腺頭剛毛;花萼筒檐部長4mm,深裂;裂片三角形,銳尖,具明顯的脈紋;花冠圓筒狀,長2-2.8cm,深紅色,裂片三角形,先端暗綠色;雄蕊10枚,花絲長約1.5mm,花葯背面無距;子房下位,花柱細長,無毛,柱頭截形。果小,直徑4mm。花期1-6月,果期7月。

生長環境

附生於海拔1500-1800m的常綠林中老樹上或岩石上。分布於雲南西部、西藏東南部。

相關論述

《彝藥志》:“散瘀止痛,利尿消腫。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胃痛,肝炎,水腫,無名腫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