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環論
引力的“熵減”現象說法
恩格斯曾多次指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熱一定有可能通過某種途徑轉變為另一種運動形式,在這種運動形式中,它能夠重新集結和活動起來”,這就是“熱環論”的早期構想。科學家們通過長期對熵理論的研究,提出了“熱環論”(又可稱“熱動論”),完成了恩格斯的遺願。熱環論指出:可壓縮流體的靜力學方程,即勢焓(勢能+焓)平衡規律指出,在引力場中,相同質量的流質其擁有的勢焓值均為同一常數,這就意味著當流質勢能大時其焓值小(溫度低),相反,當勢能小時其焓值大(溫度高),如果星體中心的勢焓值比外圍低時,引力將迫使外圍低溫區熱量向中心高溫區傳導轉移,以趨於勢焓平衡。又根據熱輻射定律可知,熱輻射僅由溫度決定,不受引力影響。上述兩類因素是熱循環的動力,即熱量在引力的幫助下從低溫3k傳導至高溫億萬k(太空中或星體內部都存在著溫度梯度這個客觀事實),再以輻射的方式逸散到太空中去,就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熱環論"描述的現象。
以白矮星為例,白矮星內部無熱源發光是因為星體引力能從太空雲集低溫熱能。任何星體與太空間都存在著相反的熱循環轉移過程,即使是具有內部熱源的星體也疊加著上述熱循環過程(比如恆星的聚變熱源)。
熱寂說
引力還是“熵增”現象
這就是著名的“熱寂說”...可以看出來,引力同樣可以解釋為“熵增”現象:質量的引力把原來的物質從低溫加熱到高溫,這個加熱的能量來自物質本身也就是質量的消耗(有可能來自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也可能來自電子能級的消耗等因素,下面有分析)。但宇宙的質量一開始怎么來的?現在還在假設當中,這也就是宇宙的誕生之謎。不過能推斷出的就是:宇宙這些“天生”的質量其實就是“負熵”,宇宙一直都是在“負熵”變“正熵”的過程,即質量消耗而變為熱能的過程,所以宇宙如果還有質量,就不會是我們所說的“死亡終結”,有質量就可以創造熱能,從而獲得非熱能形式的能量。所以質量的引力把原來的物質從低溫加熱到高溫,並不是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自發性把熱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而是消耗了自身獲得熱能,由熵增而變高溫的(這也就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所有能量的本源)。而把熱能還原為質量,而不引起其他影響的,才是絕對熵減。原子與原子之間的分隔是因為有電磁力(電磁力是虛光子傳遞產生的),遠離原子核的電子能級高。以地球為例,地球內部物質被高度擠壓,所以經過壓縮,電子“被迫”降低能級,這就會釋放出能量(電子向低能級躍遷,虛光子轉變為光子釋放出來),釋放的能量又被周圍的物質吸收,導致周圍物質的電子能級升高,運動更劇烈,但運動空間被引力限制,所以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平衡(用來抵禦壓縮,減緩體積縮小速度):釋放能量,然後吸收,再釋放...逐漸向外圍的低溫區域傳遞,代價就是體積會不斷縮小緊密,最終達到一個“度”,產生新的質變。不過如果不是恆星這樣因為引力巨大,已經快速的經過了一次量變與質變的轉化的(由巨大引力實現的內部更高溫,造成聚變的更高級升溫質變),其他溫和的小天體,比如地球,經歷的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這也就導致了來自外界的變數干擾會成為必然,所以僅僅只能理論上成立。
“熱環論”和“熱寂說”,辯證看待吧,因為引力目前科學界還沒弄清楚,還是個迷...
綜上所述,以下是宇宙末日的猜測:
宇宙末日猜測
熱環論,是有一種美好的因素為前提才提出來的,但提出後同樣發現,規律就是規律,不會以意志為轉移。熱環論與熱寂說正相反,推導出的是宇宙“冷寂”或“大坍塌”:星體一樣會不斷壓縮變小,周圍也就會不斷增加低溫區,低溫區的熱轉移不會使高溫區的質量和體積增加,只會加劇高溫區的消耗(“惡性循環”,這么看,還是逃不脫“熵增”的“魔咒”:一切都在向無序方向進行,整體的無序里必然會有局部的有序現象...)。如果質量足夠(目前未知),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宇宙體積會因為引力而收縮——大坍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宇宙就可以看成是一個更大的天體,宇宙也會進入“熱寂”的混沌過程,可以說就是“奇點”的形成過程,然後不斷量變導致質變(超高度的壓縮,達到一個“度”,觸發更深層的能量釋放,導致爆炸,然後釋放出新的“基本粒子”...),這就是“奇點爆炸”。如此循環...是不是有點熟悉?不錯,這也是上面提到的恆星的量變與質變的轉化。那么這“新的基本粒子”同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何為“基本粒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