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乾隆時期,熱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夏都,所轄地區很廣闊。
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尚書汪由敦、侍郎裘曰修和董邦達“被旨修《熱河志》”,錢大昕(號竹汀)、紀昀(字曉嵐)“任總纂之役”。
其後,又由已經爬到宰相位置的和珅以及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國治總負責。總纂官為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為陸費墀,這幾人都是進士,還是名噪一時的文人。
《熱河志》共120卷,約140多萬字。全書分為天章(清帝詩文)、巡典(清帝北巡的情況)、徠遠(處理民族問題的情況)、行宮、圍場、疆域、建置沿革、晷度(天文曆法)、山、水、學校、藩衛( 蒙古各部情況)、寺廟、文秩(衙門設定情況)、兵防、職官題名、宦跡、人物、食貨(賦稅、戶口等)、物產、古蹟、故事(歷史事件)、外記(明以前各族情況)、藝文(歷代詩文)等24個部分。
時間
《熱河志》修成的時間是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歷時26年,乾隆皇帝還親自為《熱河志》作了序。《熱河志》由設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的皇家出版機構排印出版。此書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審定的,故名為《欽定熱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