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9年,熊公任保定推官。由於他調查細緻深入,昭雪了許多冤案,消除了許多人的牢獄之患,功績顯赫。時年大旱,他又帶頭“捐俸賑災”,親自指揮,架起幾口鍋煮粥,施捨災民,名聲大振,被推為理官第一,擢工部主事。
公元1608年,努爾哈赤興兵遼東外,明守將李成良與之關係曖昧,迫使百姓棄地南遷,熊延弼奉命巡按遼東劾鎮撫棄地難民,興屯墾、儲糧建堡,亂遼得治。
公元1619年,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楊鎬喪師,造字宜尉遼東,斬貪誅叛,親探險要,撫流亡,繕守具,危遼轉安。《努爾哈赤傳》載,他聞訊熊公雪夜親臨交戰,立即下令“停止進攻”,並感嘆道:“吾一生最俱熊蠻。”據說遼陽地區的寺廟有的將關羽、岳飛、熊延弼塑像同龕供祭,“遼人以為神 ”(《管雪齋<熊經略>》)。
公元1621年,瀋陽破,經略袁應泰戰歿,延議延弼攻,以副都御史晉兵部尚書。令延弼經略遼東。詔書盛讚熊公“孤忠獨運”,希望他“救大明於水火”。此時,熊公正聽勘在家養病,接旨後立即“抱病馳京”。與此同時,京城百姓紛紛外逃,聽說熊公回京都,爭相報喜,外逃者即返回京都,有不少人在街頭擺設香案,跪揖相迎。延弼向朝延獻上“三方分置之策”。後被袁崇煥採納,曾取得大勝利。
據明史記載:熊公在“宣慰遼東”和“督學南畿”後,功過顛倒,遭權貴奸宦誣陷,“聽勘歸里”,然而,熊公胸懷坦蕩,受辱不驚。時逢“郡邑大澇”,廷弼聯絡鄰邑,見督撫,撥國帑,募於鹽木兩商,共得萬餘金。他親自勘察、設計、督修江(夏)、鹹(寧)、嘉(魚)、蒲(圻)四邑公堤和金口至金水閘的五里堤,石咀的蕎麥灣堤,還新修了武金堤,加固了後湖石灰閘堤等,所有這些,四百多年來,一直是江夏(四邑)人民抗禦長江洪澇的牢靠基礎。
歷史上從紙坊至武昌,只有水路相通。熊公在聽勘期間,積極調集各方力量,將長虹橋堤、張公渡堤等連線成一線,使“紙武”形成陸上通道,並在保全門外建閘,緩解了縣境內澇,致使江(夏)、嘉(魚)、鹹(寧)、蒲(圻)進武漢的水陸交通兩便。遺蹤猶存,怎不叫人“稱頌鄉里”呢?
明史記載,當年遼東失守,責任在操持數十萬重兵在巡撫王化貞,不在經略熊廷弼(他僅能指揮五千人馬)。王乃“不從熊公之策,誤信叛將內奸,致廣寧棄守,封疆失陷”。而朝廷初議“收化貞入牢,廷弼聽勘”。公元1624年,奸宦魏忠賢夥同宰相葉向高捏造事實誣奏一本,稱熊有二十四大罪狀,激天啟之怒,於1625年8月將熊公斬首西市,傳首九邊,十分慘烈。
1628年,天啟駕崩,崇禎即位,群奸立掃,閹黨即除,魏忠賢受到處置,熊公昭雪,欽賜恢復原職,加封太子太保,並允其子持首歸葬故里。
清乾隆帝在親自審定明史後,將熊延弼的奏摺、文稿彙編成《熊襄愍公文集》並為之作序。序稱“明之曉諭,軍事者,熊延弼乃巨擘也”,並說讀其文稿,幾欲落淚,指責明朝殺害熊公“乃自毀長城”。還賜建省城、紙坊、修賢三祠。辛亥首義後,曾以武昌城西廠口至大東門命名“熊延弼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