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

煤系

煤系是含煤岩系的簡稱,也稱含煤地層、含煤構造。是指在一定地質時期連續沉積形成的一套含有煤層並具有成因聯繫的沉積岩系。

概念

指在一定地質時間內,形成的具有成因聯繫且連續沉積的一套含煤岩系。

1、一定要在一套岩層系統中含有煤層;

2、主要由沉積岩組成,在地殼運動劇烈的地區,可能含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3、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

煤系的組成

煤層

1.煤層的結構——煤層包含煤分層和岩石夾層,不含夾石層的稱為簡單結構煤層;反之,含有夾石層的則稱為複雜結構煤層。

煤層夾矸的物質來源,主要取決於泥炭沼澤所處的沉積環境。

煤層的結構對採煤方法、採掘機械的選擇和原煤質量等,都有一定影響。當煤層中含有較厚夾矸時,可實行煤分層的分采;當煤層結構複雜而難以分采時,夾石將摻入煤中,使原煤質量降低。

因此在煤田地質勘探階段,就應查明煤層結構,並作出原煤質量的初步評價。

2.煤層的厚度——煤層頂、底板岩層之間的垂直距離。

總厚度:是煤層頂、底板之間各煤分層和夾石層厚度的總和;

有益厚度:指煤層頂、底板之間各煤分層厚度的總和;

可采厚度 :指在現代經濟技條件下適於開採的煤層厚度。

最低可采厚度:按照國家目前有關技術政策,依據煤種、產狀、開採方式和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所規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標準(影響因素:煤種、產狀、開採方式、資源條件) 。

3. 煤層厚度分類

煤層厚度 煤層厚度

按厚度分:

0.3-0.5m 極薄煤層 0.5-1.3m 薄煤層

1.3-3.5m 中厚煤層 3.5-8.0m 厚煤層

>8m 巨厚煤層

按傾角分 :

<5° 近水平煤層

5- 25° 緩傾斜煤層

25-45° 傾斜煤層

>25° 急傾斜煤層

按穩定性分:

穩定煤層:均>可采厚度,煤層厚度變化有一定規律性;

較穩定煤層:煤厚有相當變化,大多可采,局部不可才;

不穩定煤層:煤厚變化大,分岔、尖滅、增厚、變薄時有出現;

極不穩定煤層:常呈透鏡狀、斷續分布、僅局部可采。

煤層厚度及其變化是影響煤礦開採的主要地質因素之一。煤層厚度不同,採煤方法亦不同。

煤層發生分岔、變薄、尖滅等厚度變化,則直接影響煤炭儲量平衡和煤礦正常生產 。

煤層頂、底板

頂板:位於煤層上方一定距離的岩層。頂板分為三種:

1)偽頂:直接覆於煤層之上的薄岩層,多為炭質頁岩、泥岩,一般厚幾厘米到幾十厘米,極易垮落。

2)直接頂:位於偽頂之上,多為粉砂岩、泥岩,厚約1-2m,採煤回柱後能自行垮落。

3)老頂:位於直接頂之上,多為砂岩、石灰岩,厚度較大,強度也大,採煤後長時期不易自行垮落,只發生沉降。

底板:位於煤層下方一定距離的岩層。分為兩種:

1)直接底:直接伏於煤層之下的岩層,多見炭質泥岩,常幾十厘米厚。

2)老底:位於直接底之下,多為粉砂岩、砂岩,厚度較大。

煤系中的標誌層

煤系中一些岩性特殊、易於識別、層位穩定或分布規律明顯的岩層,可作為尋找、對比煤層的標誌層。例如:石灰岩、礫岩、鋁土岩、岩性顏色特殊的砂岩等 。

煤系的類型

煤系在地殼以沉降運動為主的振盪過程中形成的。由於振盪運動的性質與幅度不同,以及地理環境和範圍的差異性,至使煤系的特點各不相同。

近海型煤系

是在濱海平原或瀉湖,海灣以及淺海所成。由於地殼的小型振盪運動,時為淺海、時為陸地,發育廣闊的沼澤。

主要特點:

1) 分布面積一般較廣;

2) 岩性、岩相均比較簡單;

3) 標誌層較多, 旋迴結構非常清楚,對比較易;

4) 煤層厚度較為穩定,但多數為薄—中厚煤層;

5) 煤層一般含硫量較高;

6) 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和海生動物化石;

如:華北的石炭系煤系;華南二疊系煤系等。

內陸型煤系

位於陸地上的內陸盆地、山間盆地及山前盆地。在沉積過程中未曾發生海水侵入,煤系全部由陸相沉積物組成。

主要特點:

1)煤系厚度一般較大,分布面積一般較小,岩性、岩相變化也大,煤層不易對比;

2)煤層厚度大,層數多,厚度變化大,分岔、尖滅時有出現;

3)煤繫結構複雜,含硫較低;

4)岩石成分複雜,富含大量的植物化石和淡水動物化石;

5)在地殼運動強烈的地方,煤系中可出現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