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學校科學規劃,確立了“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思路,提出了“做強學前教育 ,做好義務教育,做大職業教育”的辦學目標。
學校把做強學前教育作為奠基性工作來做,走醫教結合之路,大力發展學前康復教育。成立了學前康復中心,形成了聽力檢測、助聽器驗配、聽能訓練、言語矯治、語言訓練、人工耳蝸術後康復等完整的康復訓練體系。
在規範九年義務教育辦學的同時,學校大力發展素質教育,通過教材建設,構建適合盲聾學生的課程體系;通過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和諧高效的課堂;通過課外活動建設,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特色課程體系。
學校十分重視職業教育,提出了“讓學生有尊嚴地生活”的辦學宗旨,讓學生“謀生、謀職、謀幸福”。面對市場需求,學校不斷最佳化專業設定,盲生部開設了推拿專業,聾生部開設了服裝、美術、美容美髮、計算機等專業。為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各種職業技能,學校建立了盲生推拿創業實踐基地———推拿康複診所。學校還積極與職業學校、企業等進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辦學,為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融入主流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於有志向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學生,學校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使他們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圓大學夢。
學校堅持“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德育理念,努力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知識技能。學校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融匯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體育人。學校以養成教育為基礎,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學校突出心理健康的診療輔導與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不斷探索新形式下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豐富完善更有特色的校本德育體系。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先後進行了《盲聾學生社會能力培養》、《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課程建設》、《盲校學生個別化教學對策研究》、《盲校綜合補償課程實驗與研究》、《聾校“以讀導寫,以寫促讀”的現代化教學策略》等國家、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聾校“以讀導寫以寫促讀”的現代化教學策略》的研究獲得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一等獎;《盲校學生個別化教學對策研究》填補國內空白。《聽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研究》、《聾校數學生活化研究》《盲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與使用》等課題也進行到了成果推廣階段。教師專業成長,永遠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大力開展教師培訓,開展校園讀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的研究,一大批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學校現有教師78人,高級職稱35人,中級職稱25人,初級職稱18人。學校有多人獲得省特級教師、省市優秀教師稱號。輔導的學生也先後在國家、省、市各項比賽中獲獎。
作為統領全市特殊教育教研與發展的中心校,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每年舉辦全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骨幹教師培訓班、專題研討會等,學習國際特殊教育理念,把握特殊教育發展方向和目標,掌握現代化技術教育教學手段,有力推進了煙臺市特殊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按照辦學標準,學校不斷完善教學設施與設備,特別是增加了對信息教育技術的投入,初步實現了教育教學與辦公的信息化、自動化、媒體化。學校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按照規劃正逐步實施校園文化工程,努力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已經頒布實施,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特殊教育必將迎來大發展,相信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學校也將迎來教育現代化的又一個春天。
辦學歷史
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是中國創辦最早的一所聾人學校,已有130年的歷史。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創建於1887年,創始人是美國傳教士米爾斯夫婦。
米爾斯夫人:
學校初建之時,校址在山東登州,校名為“登州啟喑學館”。學校開辦之初,困難重重,對聾孩子的歧視和偏見,對聾教育的不理解,使得人們不願意將孩子送到學校。經過米爾斯夫婦的勸說,並且以提供衣食為條件,最終才陸續招到了7名,教師只有米爾斯夫人和一名華人教師李先生,經費自籌,不足部分由米爾斯先生的教會資助。
登州啟喑學館:
1895年,在學館工作逐漸走向順利之時,米爾斯先生因心力衰竭去世。因缺乏資金的支持及生活所需,米爾斯夫人不得已關閉了學校,走上傳教之路。在傳教過程中,米爾斯夫人對聾孩子的熱愛之情一直不曾停息過。她始終沒有忘記中國的聾孩子,在給朋友的信中,她寫到:“每當碰到一個聰明伶俐的聾兒,看到他們的嘴被緊緊地鎖住——他們的心靈得不到絲毫陽光時,我就恨不能拋下所有的一切對他說‘我想幫助你!’”
米爾斯先生:
帶著對中國聾孩子的摯愛之心,經過多方奔走,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聾人學校的資助下,米爾斯夫人決定重新開辦學校。考慮到登州不具備建造一所較大規模學校的條件,米爾斯夫人決定將學館搬遷到芝罘。因為當時的芝罘不僅是一個新開埠的通商口岸,交通便利,而且又是地方傳教組織的中心,對學館的長久發展極為有利。1898年2月1日,米爾斯夫人告別登州的朋友,動身來到了芝罘,租煙臺通伸旅館為校舍,改校名為“煙臺啟喑學館”,又稱“查爾斯·羅傑斯·米爾斯紀念學校”。
1898年2月,啟喑學館由登州遷到煙臺.在通伸旅館舊址,男生們學習編髮帶。
因為小旅館的租期僅有兩年的時間,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1899年,米爾斯夫人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東山海濱(今海軍航空大學校址)買地興建新校,改校名為“煙臺啟喑學堂”。
1907年前,學校主要招收男生,隨著女聾孩子要求入校讀書的呼聲越來越大,米爾斯夫人決定興建女校。1907年,米爾斯夫人的外甥女卡特小姐在她的感召下,來煙協辦女校,聾女孩第一次走進了校門。女校成立後,學校又在女學房裡添設一所幼稚院,專教幼小的聾啞生,看嘴學話,指圖識字。總校名為“煙臺啟喑學校”。學校規範了辦學章程和管理制度,開設了《看嘴說話》、《淺白算法》《修身》《工藝》等23門課程。
因為當時中國聾孩子非常多,但是開辦的學校僅有煙臺一所,為了在全國推廣聾教育工作,使更多的聾孩子能夠接受教育,米爾斯夫人又開設了煙臺啟喑學校師範班,培訓從事聾教育的教師。到1937年,全國乃至國外先後有44名聽力正常的教師,包括北京聾校的杜文昌、香港的李綠華、四川的羅蜀芳、朝鮮平壤的衣先生等在校接受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培訓。經過培訓後,這些人中約有一半的人從事了聾教育,並在中國不同地區分別建起了11所聾校,包括北平聾啞學校、福建古田聾啞學校、上海傅蘭雅聾啞學校、天津聾啞學校、上海聾啞學校、四川成都聾啞學校、南通州聾啞學校、南京聾啞學校和香港真鐸啟喑學校等。1923年,70高齡的米爾斯夫人退休後,卡特小姐繼任校長。
因為戰亂影響,1941年6月,卡特小姐回到了美國,由華人欒雪琴任校長。1942年3月,侵煙日軍接管了啟喑學校,改校名為“煙臺市立啟喑學校”,學校幾經摧殘,日趨衰落。1947年秋,國民黨來煙,學校屢遭搶劫和破壞,學生減少,經費無望,到1948年春,學校只得把連飯也吃不上的20餘名學生遣散回家。1948年,煙臺二次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調整充實了學校的幹部教師,於10月20日復學,改校名為“煙臺市聾啞國小”。學校有學生40餘人,並附設了東山普通國小。自此,煙臺啟喑學校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走上了正常的教學之路。
1952年,學校遷址芝罘區靜安路34號,增收盲生班,將校名定名為“煙臺市盲啞學校”。
1987年,學校100周年之際,改校名為“煙臺市聾啞中心學校”“煙臺市盲人學校。”
時至2013年4月8日,為了適應特殊教育形勢的要求,促進學校辦學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經學校研究,上級部門批准,更名為“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
發展未來
歲月更迭,學校雖然幾經更名,但是歷史的優良傳統依舊在這所老校傳承,對殘疾孩子的愛心與責任心,促使一代代領導和教職員工在此辛勤耕耘,紮實工作。相信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這株跨越了三個世紀的常青樹,在未來會更加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