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盞粄

煎盞粄

燈盞粄又稱煎盞粄,多出現於秋冬季節。在連平的商業街,有許多這種現炸現賣的攤檔。“燈盞粄”這個奇特的名字起源於它這個特別的製作工具——平底鐵勺。因為燈盞粄味道可口,因而也頗受市民歡迎。

簡介:

“粄”是客家語,與“板”同音。粄字從“米”,從“反”,反亦聲,“反”為“飯”省(“飯”指“食物”)。“米”指大米製品。“米”與“反”聯合起來表示大米製作的食品。

“煎粄”是大米和糯米對半摻和後經手工加工製成粄皮,包上一系列材料混合為餡的一類客家特色美食。

連平小吃煎盞粄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因外形酷似古代扁圓形的菜油燈盞,故得名“燈盞粄”,也有百姓習慣稱之為“煎盞粄”。

材料:

蘿蔔絲、蔥、蒜、辣椒、米糊、油等

工具:

平底鐵勺、鍋等用具

做法:

1、用蘇打粉和粘米粉調製米糊;2、把一部分米糊倒在平底鐵勺上作為底面;3、將蘿蔔絲、蔥、蒜、辣椒(如若不吃辣可不放辣椒)等配料放入鐵勺中均勻擺放,頂部要覆蓋飽滿,勺子邊上不露出餡料;4、最後再倒入一層米糊,放入油鍋中炸上四五分鐘就可以了。拌好調料的蘿蔔餡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