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簡介
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調查,報業集團旗下主要媒體萬人訂閱率、閱讀率、首選率、主要讀者率、忠實讀者率等各項主要指標基本進入全省城市同類媒體前三位,《無錫日報》再次進入中國城市黨報10強,《江南晚報》入選全國晚報20強、中國地市晚報10強,獲得2011年中國媒體華表獎。全年營業收入6.5億元,比上年增長30%,總資產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 各項指標均處於全國同類報業第一方陣。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發展取得較大進展,受到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報業協會的高度肯定,被同行譽為“無錫模式”。2011年,《無錫日報》提升重大報導能力,引領全市各媒體宣傳報導,運用新聞語言解讀中心工作,全年重大主題報導10餘次,為無錫加快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營造良好氛圍。其中,“率先發展學先進”系列報導作為市委領導幹部學習會參閱資料,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人民民眾的認可。其他各媒體緊扣各自定位,強化主題宣傳。《江陰日報》、《宜興日報》發揮區域主流媒體作用,為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供堅強輿論支持。
2011年上半年,報業集團針對《無錫商報》新聞質量事故,舉一反三,開展新聞質量月活動,制定《關於嚴肅宣傳紀律確保新聞質量安全的意見》,全員參加、全線整改,查找薄弱環節,制定規章制度,質量月活動取得顯著效果。下半年,根據市委宣傳部統一部署,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集團領導帶頭參加。《無錫日報》以“基層看社情,現場聽民生”、《江南晚報》以“晚報記者在基層”、《無錫商報》以“走基層,進企業” 無錫新傳媒以“體驗職業,體味人生”等為主題,組織記者、編輯走基層,共開闢專欄10多個,發表圖文、視頻報導400餘篇,取得階段性成果。考核處在國內率先引入央視數據調查項目,每月出具閱讀率等報告,為強化新聞質量監管探索新路。
2011年,報業集團先後派員赴法國、澳大利亞、匈牙利等國培訓,先後組團赴杭州、溫州、寧波、南京等地參觀學習,先後接待廣東省報業協會、唐山市、齊齊哈爾市等180多批同行到錫交流。各媒體與美國、英國、法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媒體建立友好報社關係,《無錫日報·英語周刊》、新傳媒英語版、英語手機報對外交流影響擴大,集團智慧型客戶終端覆蓋37個國家和地區,用戶數達6萬戶,日點擊量40萬次。中國報業協會城市黨報分會開展各類活動6次,辦好《城市黨報研究》雜誌,加強學術交流,得到中國報業協會通報表彰。中國民樂博物館堅持常年開放,承辦吳文化節相關活動,發揮公益文化機構職能。
2011年,報業集團廣告分公司創新活動策略,拓展廣告經營,營業收入創歷史新高。舉辦“感知無錫新人居”評選、首屆幸福嘉年華等活動,房地產等廣告的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擴大,A4版廣告增幅明顯,政務廣告成長良好 注重廣告增值服務,堅持每周免費看房活動。發行分公司加快轉型發展,實施“大客戶開發、大項目帶動”戰略開拓新的發行市場,黨報進機場、高校、賓館等開發成果明顯。組建澄聞速遞公司,江陰市等地發行有新增長 加強內部管理,管理費比上年下降28.7%。注重提高服務質量,投訴率比上年下降40.3%。印務分公司克服設備老化故障率增加等困難,加強設備維護,保障正常出版,全年印量7.95億對開張。開拓外部市場,新增2張報紙印刷 外部印刷業務比上年增長19%。紙張分公司應對紙張大幅漲價,科學利用時間差,減少紙張採購成本 拓展文化用紙業務,全年營業收入創歷史新高。
2011年,報業集團印務板塊初具規模,延嘉數字快印新開門店1家,成功收購外貿無錫印刷廠,年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基本形成報紙印刷、包裝印刷、數字印刷的印務產業集群。廣告板塊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整合吳都、山水、廣聞等公司,突破傳統報紙廣告業務瓶頸,基本形成報紙、網路、戶外廣告、LED等門類齊全的廣告產業集群。發行板塊積極轉型,套用高科技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智聞公司開發第四代自動售報機、自動取報機,拓展廣東、安徽、重慶等市場,售報機項目入選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聚堅公司開拓閱報欄市場,加強市場行銷,突破傳統發行模式,新的產業板塊初具雛型。申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獲得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無錫園區籌建工作全面啟動。太湖數字出版有限公司與奧聞公司資源重組,運籌多年的數字出版發展戰略邁出實質性一步。
2011年,報業集團盤活體育大酒店資產,成功置換原民政局大樓,啟用為報發公司大廈。盤活馬山地塊資產,引進鳳凰集團戰略投資,共同建設無錫鳳凰國際文化交流中心,7月,舉行動工儀式。文化博覽大廈完成概念性方案設計。報業大廈工程進展順利,在金融街B地塊率先結構封頂,外裝修、內安裝等工程陸續展開。與國聯集團共同發起組建“國聯保險”,著手辦理各項申報工作。
體改背景
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經過一年多的宣傳與經營“兩分離”改革實踐,初步建立起了更加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適應新聞媒體發展要求、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和媒體運作規律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初步實現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新突破,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科學梳理實施“四大分離”體制改革
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無錫報業重構宣傳與經營“兩分離”組織架構,在資源、機構、人員、管理等方面實施了全面而徹底的“兩分離”改革。
實施資源分離,做大宣傳、經營兩大板塊。將報紙、刊物、新聞網站等宣傳資源歸類,並繼續實行事業體制履行黨和人民“喉舌”的功能,進一步把新聞宣傳做好做優。將新聞媒體中廣告、印刷、出版、發行等產業經營資源,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把新聞產業做大做強。將原無錫日報社網路新聞部升格為無錫媒體網站,將原附屬於新聞研究所的城市黨報研究雜誌社變成獨立媒體,形成了七報二社一網的新聞框架從集團4.5億元淨資產中,剝離出2.8億元經營性資產,成立無錫報業發展有限公司,做大經營資源。
實施機構分設,構築一體兩翼管理體系。一體:即為黨委,集團實行黨委統一領導,包括對媒體管理、輿論導向、幹部任免、經營發展等重大問題的決定權。集團為事業性質,建立理事會制度,聘請業內外專家、學者及市民代表參加,為改革發展提供諮詢。兩翼:一翼為宣傳,成立新聞編輯委員會,統籌新聞管理,集團設總編輯實行集團黨委領導下的總編輯負責制;另一翼為經營,公司設立董事會,同時根據國有資產監管要求,設立監事會
實施人員分開,形成宣傳、經營兩支專業隊伍。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對508名事業編制人員全面進入檔案管理,保留事業身份和檔案工資,由集團統一交納“五金”,退休時按事業性質辦理手續。按照新聞采編人員與經營管理人員不得混崗、不得相互兼職的原則,對集團1038名員工,進行身份分類,對205名轉入公司的人員,採取派遣輸出辦法。
實施管理分類,健全二級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了集團與媒體、企業兩級法人治理結構,實現了報辦集團到集團辦報、集團辦企業的轉變。構築了四大運行板塊,實行不同的二級法人治理或管理模式。第一板塊為宣傳口,劃出11個新聞單位,由新聞編輯委員會領導管理,實行上為非常設機構、下為媒體法人的管理方式。第二板塊為經營口,由原12個新聞經營單位組建成五大分公司,由報業發展公司領導管理,新聞產業實行上為法人主體,下為非法人的管理方式。文化產業為一級法人治理。第三板塊為黨政機關,由16個集團機關,減少為6個,實施大部制扁平化管理。第四板塊為後勤服務,後勤部門從黨政機關中分離,由虛擬服務外包朝服務外包轉變。
整合資源構築“四大轉變”後發優勢
在宣傳與經營“兩分離”改革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再整合,形成集團優勢,發揮集團合力。
整合新聞資源,謀求辦報紙到經營媒體的轉變。確立定位,做足新聞資源。各報通過財務預算方式強化成本意識,使有限的版面更多地強化了地域新聞報導,在差異辦報中形成了合力;實施一報一網戰略,創辦了一批報網互動欄目;實施一報一刊戰略,把報紙新聞資源多級利用。
整合經營資源,謀求分散經營到集約行銷的轉變。將三大報的廣告部和集團廣告中心整合為廣告分公司,從單一做廣告轉變為策劃、活動、廣告為一體的工作室;將原從事戶外廣告業務的大洋廣告公司歸併整合為平面、戶外、網路廣告等綜合性廣告公司。同時,將三報發行部和集團發行中心整合為發行分公司,將原印務一部、二部整合為印務分公司,形成保證集團印刷和開拓外部市場的生產體系。
整合人力資源,謀求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轉變。打破了身份和輩份,事業性質的幹部和工人全部進入檔案管理,逐步推進同崗同酬的改革;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到只講崗位,不講級別,能上能下,崗變薪變,從制度上解決人員能進能出的問題;推進分配製度的改革,全面實施經濟責任風險管理;將傳統的組織人事管理轉變為人力資源管理,建立適應發展需要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破解難題著力四大機制創新建設
著力建立現代媒體集團運行機制。兩分離改革後,在集團特質和特徵成為事業性質、黨委領導、法人治理、多元資本的基礎上,積極再造新模式,新聞編輯委員會對黨委負責,特質及特徵為媒體管理、輿論方向,不從事經營;報發公司對董事會負責,特質和特徵為資產剝離、授權經營、法人治理、多元資本。突出綜合績效考核機制建立了綜合考核辦,實施對新聞和經營決策後的執行、結果全過程監控。
著力建立現代企業運行機制。設計了財務二線管理模式,一線為新聞產業,為國有全資企業,廣告、發行、印務收入除留取扣點後,全部由集團統一調配,保障媒體運行和集團基本運作。二線為文化產業、多元產業。資金相對獨立運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著力建立現代媒體運行機制。建立媒體成本控制體系,明確媒體法人地位,實行集團辦報、管辦分離;注重辦報與經營緊密結合,經濟指標雙重考核,成本費用自我約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使宣傳與經營真正舞成一條龍,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成果漸現初步實現了改革發展雙推進
整體活力有了新的提升。形成了競爭機制,對外形成了集約化優勢,增強了與外來媒體抗衡的能力,對內實施了法人治理,出現了你追我趕的局面;實施了“333”創優工程計畫,即連續3年,安排300萬元資金,累計培養和獎勵“三名”(名記者、名編輯、名欄目)各30名,調動了積極性;實施了“3100”人才引進計畫,即連續三年,引進100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高素質人才,其中包括新聞人才、經營人才、綜合管理人才等。
綜合實力有了新的提升。總資產快速擴張,達到了7.88億元,淨資產總額達到了6.34億元;經濟效益逆市上揚,利潤率實現了較大增長;創辦了一批新媒體,實施跨地區收購,媒體規模由9家增加到13家。
媒體競爭力有了新的提升。各報發行量普遍增長15%以上,有的超過了50%;新聞質量控制體系成效顯著,重點稿、深度稿大幅增加;各報閱讀率、首選率有了新的增長,僅以江南晚報為例,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統計,閱讀率達到42.30%,首選率達到33.30%,這兩組數據均超出本地市場外來的《都市報》近2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