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念佛跋

《無相念佛跋》是蕭平實居士於1992年創作的一篇雜文體的序言,詳細教導學人正確的修學方法和次第。

作品原文

無相念佛跋
一、無相念佛修成後,心中極為踏實。於修行路上不再傍徨,自知行法無誤,自然得力向前。

二、若行者原本學禪而轉修此法者,於第七階段修成時,已有看話頭之能力。此時亦可看話頭;但應僅止於嘗試一至二次即可,仍應以無相念佛及無相憶念拜佛繼續增強工夫至第九或第十階段成功後,再轉回參禪之路。此因無相拜佛念佛,具有佛菩薩之加持力及自己對佛菩薩之信心,故較易安住於無相念佛之淨念中,而能都攝六根。但參禪看話頭則不然:參禪是自力法門,依賴佛菩薩之加持者較少(事實上亦有加持,而以自力為多,行者悟見自性時自知),所信者是自心。是故參禪者需較強之定力及較細之心神外,尚需更強的自信心,信自己能開悟見性。若行者修成第九或第十階段時,定力與信心俱足,此時轉而參禪,較易生起疑情及進入疑團。此時參禪者仍應具備參禪之知見,應詳閱諸善知識所著禪學著作、禪門典籍等,並應親近善知識學習,可免唐費工夫,乃至誤入歧途。

原本參話頭(尾)者,可參閱虛雲老和尚之開示,便知何謂話頭,如何參法。或參閱本書第一章緒言之說明,自能參禪。則參禪已有入手處,可喜可賀。從此“如喪考妣”,真心參禪,悟入或有可期。

三、若行者一向修習淨土法門,今修此念佛圓通,得成無相念佛之工夫動靜一如者,必將於某一時節、因緣成熟時,忽於靜中乃至動中生起疑情,參究念佛。念念欲明“念佛者是誰?”行者此時不必驚慌,也不可抗拒此疑情。此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契機和初期現象;也正是參禪人所謂的疑情。行者既然生起疑情,只需深入體究“念佛是誰”之話頭。自行參究之中,因緣成熟,撞著磕著,乃至靜中一念相應,親見自己未生前本來面目,原來不過如此。此即“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成千上萬禪子之所求而不得者,汝今得之。以先具此動中工夫成就不退故,一旦見性,則悟境不退,斷三縛結,乃至薄貪瞋痴,躋身不退菩薩之列。從此自有見地,禪宗祖師各種淆訛公案,多數能會。並於日常生活中及修學佛法、閱讀經典、及解脫境界,得到許多功德受用。此即禪淨雙修,由念佛而入理。此中功德受用,說之不盡,已非本書所欲敘述之範圍。僅此略示,欲冀行者欣求之心爾。此時便知道信禪師為何說道:“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眠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

四、行者不論是參禪入理或念佛入理,見佛性後均應參訪真見道人,免將妄覺誤作真覺,乃至將定境誤作悟境。此微細處,務必留意。否則,他時異日,無常來時,如蟲御木,後悔莫及。

五、末學乃一無名小卒,教界之人與事、二俱生疏,默默無聞。今欲以籍籍無名之蕭平實三個字,來推廣此一難信難入之甚深法門,而闡明念佛圓通入門之實義,雖具方便善巧以向行者;猶恐信者不多,能依文修持者更少。若能信受此說、依文修持者,我信此人多生學佛、信根淳熟、善根深厚,不久必能修成無相念佛工夫。

六、末學修禪,雖有少許境界,而所得淺薄,猶需潛心修持,因此不能到處演述。行者閱後若仍未解,可於佛前懺悔過罪,勤修三福淨業,時時用意思惟。亦應護持佛教弘法機構、流通本書等。並虔誠於佛前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度化眾生;若此法得成,願推廣此法,幫助眾生修成此法,同沾法益。然後祈求釋迦牟尼世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慈悲加持。自己亦應再三詳細閱讀思惟,日日練習無相憶念拜佛,細心體會。罪障漸消,自然得會,受益無窮。對於無相念佛之知見及入門之善巧方便,末學已於書中反覆說明。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幾已至婆婆媽媽的地步了。深望行者自行領會、身體力行。勿尋末學諮問(若有緣共修,則不在此限),俾使末學能更深入佛法,將來利益更多眾生。此則行者對於末學之愛護也,末學謹此申致歉意及謝忱。

七、若有善知識著文毀訾、評論、褒獎者,末學悉皆虛心領受,但不答覆。其故有二:一則需幫助有緣之同參共修,時間寶貴。二則對於今生預定達到之境界猶甚遙遠。餘年有限、無常迅速,不敢浪費時間於酬答應辯之上。仰祈諸善知識俯察下情,末學感恩不盡。

八、對於眾多的禪修者,末學慚愧能力有限,目前無力廣泛演述自己淺薄之禪修經驗。僅以一偈獻曝,聊表歉意:

千里迢遙覓師忙,胸駝背負考妣喪;
到得靈山無別物,門前荷塘藕節香。

九、本書承蒙許果川、劉近山、張果圜、梁傳輔......等居士於百忙之中,撥冗潤飾校稿謄錄排印......等,而得圓滿印行,謹對彼等為眾生所付出的辛勞和熱忱,致上無限的敬意。
公元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蕭平實 謹識
..............................
跋後再記

本書以因緣所限,遲至現在始能出版。亦因此故,而有機會讓三位同修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日之前陸續親自證實此法確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親見佛性。其過程與功德亦完全與本書所述相符合。另有一位則於修成無相念佛工夫後轉而參禪,在此三位之前破參,明見心性,受諸功德。此四人至今皆仍悟境不退,隨時隨地明見自己本具之佛性。

自末學講述此無相念佛法門,到此四人見性,不過一年三個月。何況後繼踴躍、踵接而來,指日可待,今末學不禁喜形於色,乃不避自我標榜之譏,特於跋後補記此項事實,再次證實大勢至菩薩所說“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之語,絕無虛妄。

又:念佛入理之三人中,最後見性者是一名女性,僅國民國小畢業而已。並且不曾聽聞或閱讀禪法。如今隨緣說法度人、頭頭是道,而不離中道。比較見性前之怯懦及拙於問道,實有天淵之別。此項事實足供學歷低而又信心不足的少數念佛人作為借監,激勵奮起,精進修持此一法門。末學於此預祝行者,於此四人之後,亦步亦趨,接踵而到,實所至盼。

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 蕭平實補記
..............................
續貂三記

復有不能已於言者:乃本書排版之後,二校之時,付梓之前,續有三人因參話頭而悟入,一人因無相念佛而自得心開,接踵而至,皆親見佛性,返本還源。經言:“見道之人,雖是女人,亦名丈夫。”是故,彼中三人雖是女人,我亦呼彼為師兄。

今人忌談明心見性,末學之所以甘冒大不韙,再提此項事實者,意在建立學佛者之大信心。時代社會是末法,人心不必是末法,只緣人人自性宛然。若在動中能有淨念相繼之工夫,但只一念相應,直下承當,智慧自然現前,便是現成的“本來人”,何有末法不末法哉。若人因此謗我,我亦甘之如飴。但能建立部份學佛人之大信心,我願足矣。因續貂如此。

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日 菩薩戒子 蕭平實 三記

作者簡介

蕭平實,甲申(1944)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