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頭像小鯉魚,形體黑胖(也有少數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大的可達一、二斤重。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能補胃。三、四月它的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很美。無甲鯽魚是魚中上品,生息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體長15~20厘米。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無鱗片。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地理分布
現目前主要生長在重慶市奉節縣天坑地縫與湖北恩施大峽谷之間的(距天坑地縫20公里,離恩施大峽谷27公里)奉節縣太和土家族鄉,海拔1400--2000m的高山湖泊,地處無工業企業,無任何污染源,空氣中負氧粒子含量為10-15萬個/m3,來自地下溶洞泉水,ph值7.9--8.1(弱鹼水),含硒0.07mg/千克;
生活習性
無甲鯽魚生活在淡水中的雜食性魚,體態豐腴,水中穿梭遊動的姿態優美。成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比如小麥,由於植物性飼料在水體中蘊藏豐富,品種每繁多,供採食的面廣。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無甲鯽魚最為肥美。無甲鯽魚和一般鯽魚一樣適應性非常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高溫水(32℃)或低溫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9的強鹼性水域,鹽度高達4.5%的達里湖,仍然能生長繁殖。採食時間依季節不同而不同。春季為採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地採食;夏季採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採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後採食。
喜歡群集而行。有時順水,有時逆水,到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蘆葦叢中尋食,產卵;遇到水流緩慢或靜止不動,具有豐富餌料的場所,它們就暫棲息下來。
營養價值
魚類鮮香,天然香味,無需雞精和味素,肉質細膩有彈性、韌性,不粉,不會一碰就爛,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
烹飪方法
醬燒無甲鯽魚
原料:無甲鯽魚500克,黃醬50克,醬油10克,花生油150克,乾紅辣椒2個,料酒10克,花椒水15克,味素3克,蔥花20克,薑末15克,蒜末10克,香菜末lO克,清湯400克,濕澱粉1O克,香油適量。
切配:(1)無甲鯽魚去鰓、去鱗、去內臟,沖洗乾淨,控乾水。將黃醬塗遍魚身內外,放置l小時,使魚肉充分入味。(2)乾辣椒切成小段。
烹調:(1)勺內放油燒熱,將魚身外面剩餘的醬渣去掉,放入勺中,煎至兩側淺紅時移入盤中(2)勺內另加油燒熱,投入乾辣椒炸出香味,再放人黃醬、姜炒出醬香味後放入無甲鯽魚,加醬油、花椒水、料酒、味素、清湯,湯量以將魚身沒過為度;移旺火燒開,轉中火燒制五到六分鐘,翻轉魚身再燒至魚肉斷生無血時為止,用澱粉勾薄芡,最後放人蔥花、香菜、蒜泥出勺即成。
操作要領:(1)煎魚時以中火為好,使魚不焦不碎。 (2)炒醬時要炒出醬香味。(3)燒制時間不宜過長,以保持肉質鮮嫩爽口。(4)成菜要求色澤紅潤,明油勾芡,醬香濃郁。
儲存方法
家用冰櫃冷藏室最下格箱內裝入清水,放入活魚可存活5天,無須充氧。